資本市場進入了一個全面加強監管的新階段。1個月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九條’”),開啟了資本市場新一輪深化改革。這是繼2004年、2014年兩個“國九條”之后,國務院再次專門出臺的資本市場指導性文件。
與前兩個“國九條”以“穩定發展”“健康發展”資本市場為主旨有所不同,新“國九條”突出“嚴監嚴管”,擬實現對發行人從上市到退市的全鏈條、閉環式管理;加大對市場機構的監管,強化其作為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職責;加強對程序化、高頻量化等交易行為的監管,維護市場公平。
此外,新“國九條”分階段提出了未來5年以及到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發展目標,并為此出臺系列舉措。從投資者保護、上市公司質量、行業機構發展、監管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擘畫了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戰略藍圖,市場對此反應強烈。
配套規則快速響應
新監管框架逐漸清晰
為落實新“國九條”,在一個月時間里,證監會以及證券交易所就發行監管、上市公司監管、退市監管、證券公司監管、交易監管等多方面配套規則進行修訂,資本市場“1+N”政策體系加速落地。其中,“1”是新“國九條”本身,“N”是若干配套制度規則。
“1+N”政策體系以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為重點,以資本市場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資本市場改革是一個持續深化的過程,需要根據市場發展和宏觀經濟的變化不斷調整和完善。
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吳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新“國九條”充分體現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特別是針對2023年8月以來股市波動暴露出的制度機制、監管執法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及時補短板、強弱項,回應投資者關切,推動解決資本市場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加快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東興證券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嘉瑋認為,盡管新“國九條”的核心內容是前期監管要求的延續,但國務院、證監會和三大交易所推出的政策之全面、要求之細化,為近年罕見。如果能動員資本市場各類主體全面、快速、高效地貫徹新政要求,資本市場生態和整體面貌有望實現質變。
回顧2004年和2014年兩次“國九條”的出臺及其市場表現可以發現,前兩部政策主要在解決重大遺留問題和促進市場繁榮。經過多年的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框架已確立,上市公司數量迅猛增長,但市場秩序仍需規范,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亟待保障。新“國九條”的核心課題正是如何在規范基礎上實現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
有些市場觀察者擔心,強監管可能會抑制市場活力。但多數從業者認為,強監管本身并非目的,而是為了營造公平、健康的市場環境。除了加強監管,新“國九條”還提出若干發展改革舉措,如建立培育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態,加大并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拓展優化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機制,拓寬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這些舉措均有望為資本市場繁榮壯大注入活力。
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
加強程序化交易監管
新“國九條”提出,要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在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方面,要求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
早在3月15日,證監會就出臺了《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市場對上市門檻的提高已有所預期。
隨后,4月12日,上交所、深交所就修訂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征求意見,擬適度提高主板和創業板企業的營業收入、凈利潤等指標,強調企業穩定回報及抗風險成長能力。當日,證監會就修訂《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征求意見,擬強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長性的關鍵指標。
“適當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門檻,是當下進一步優化注冊制的必要且緊迫之舉。雖然進行了注冊制改革,但當前市場仍然無法理性為上市公司價值定價。”東吳證券相關負責人指出。
一位公募基金人士表示,當前滬深主板和創業板IPO(首次公開募股)的財務指標偏低,曾出現過不少新上市公司“大變臉”的情況,多是財務狀況不穩健、利潤小、抗風險能力弱的公司。嚴把IPO入口關,能讓更多經濟基礎堅實、有持續盈利能力的“好公司”上市。
新“國九條”要求,提高發行上市輔導質效,擴大對在審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現場檢查覆蓋面。進一步壓實交易所審核主體責任,完善股票上市委員會組建方式和運行機制,加強對委員履職的全過程監督。建立審核回溯問責追責機制。
證監會修訂《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中國證監會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制定發布《北交所輔導指引》,滬深交易所修訂發布《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等配套規則,都旨在從“入口關”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在加強交易監管方面,新“國九條”要求出臺程序化交易監管規定,加強對高頻量化交易監管。
程序化交易有助于為市場提供流動性,促進價格發現。但程序化交易、特別是高頻交易相對中小投資者存在明顯的技術、信息和速度優勢,一些時點也存在策略趨同、交易共振等問題,加大市場波動。
對此,證監會近日發布《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就加強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監管,促進程序化交易規范發展,提出明確要求。
大力加強投資者保護
引導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新“國九條”還加大了退市監管力度,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退市格局的相關規定引發關注。
4月15日、16日,微盤股連續兩日受重挫。微盤股主要包括全部A股中市值居于后400位的個股,市值一般在13億至25億元。
一位量化私募人士指出,新“國九條”政策實施后,引起了微盤股市場的劇烈動蕩。這種市場“踩踏”現象的出現,主要源于政策對上市公司的業績、分紅提出了更高要求,投資“小票”(即市值小的股票)的基本面風險增加。
在A股微盤股指數暴跌兩日后,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于4月16日晚間就分紅和退市問題答記者問。他表示,分紅不達標會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但這并不是退市風險警示(*ST),主要是為了提示投資者關注公司的風險,著眼于提升上市公司分紅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
4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這是2020年中央深改委審議通過《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機制實施方案》以來,監管措辭嚴厲的退市文件。前者將以更嚴的證券監管執法打擊各種違法“保殼”“炒殼”行為,著力削減“殼”資源價值,同時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大力加強投資者保護。
一位監管層人士指出,退市新規的制度安排考慮了平穩過渡,短期內不會對市場造成實質性沖擊。
一位投資人士認為:“退市新規實施后,純粹炒作的資金風險大增,基本面將納入‘小票’的投資策略中。退市標準嚴格、退市渠道多元、‘殼’價值將被大大削弱,小盤定價迎來新格局。”
與此同時,國際成熟資本市場極為重視上市公司的股息率。新“國九條”明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多家券商策略團隊認為,政策將引導市場轉向關注高股息個股,有利于形成價值投資市場。
“上述分紅政策,一是鼓勵主板價值大藍籌、大白馬賺錢了要持續大比例分紅。在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連續十年分紅且股息高于3%的僅有15家。二是鼓勵真創新,科創企業加大科研力度可以暫時不分紅。”一位市場人士指出。
4月底,A股公司2023年年報披露結束,與新“國九條”現金分紅要求相呼應的是,滬深兩市3635家公司公告2023年年度現金分紅,家數占比70.9%,同比增長10.9%;共宣告現金分紅2萬億元,同比增長1.2%。分紅家數和分紅金額再創歷史新高。同時,還有不少公司提出中期分紅計劃,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此外,滬深交易所還推動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紅,要求上市公司綜合考慮未分配利潤、當期業績等因素確定現金分紅頻次,并在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增加分紅頻次,穩定投資者分紅預期。
前述市場人士表示,全面強化監管不僅是優化資本市場的基石,更是確保市場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如何積極而穩妥地落實強監管。監管部門需要把握監管的節奏、力度以及與資本市場的有效溝通,避免對市場造成不必要沖擊。此外,“1+N”政策體系推動了資本市場更規范透明,也為投資者利益保護設定了更高的門檻和標準。這一系列措施將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5月20日 第04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