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獲悉,該院聯合睿佳(武漢)軟件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一套5G+AI技術驅動的人體捐獻器官獲取及轉運全流程交互平臺及相關硬件配套設備。該系統采用數據化、可視化等手段,更新器官獲取和轉運流程的監控和管理,以期提升移植器官的質量和安全性。
該項目負責人、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長陳知水介紹,器官的規范化獲取和高效轉運是保證移植效果的關鍵。然而,目前人體器官獲取過程尚無在線平臺,獲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意外、操作是否規范,移植團隊無法獲知。而該系統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在線平臺——通過步驟拆分的細致化、器官尺寸數據化和數據存儲的結構化,實現了對器官獲取流程的全面優化。
據了解,目前臨床器官保存主要采用傳統的靜態冷保存技術。如果冷缺血時間過長,移植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增高,生存率明顯降低。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轉運全流程交互裝置及平臺對每一例捐獻器官獲取中所涉及的各個子流程進行細致的步驟拆分,捐獻器官相關的各項數據及指標均得到結構化的存儲,方便以任意維度對歷史數據進行調閱、回溯、分析和統計,數據結果以可視化的圖表展示,不僅可服務于當前的管理,亦可在未來為科學研究、人員培養、標準制定、兄弟單位合作等創造二次價值。系統還可以進行手術直播,使移植醫生及相關人員實時了解手術進行狀態及供體器官質量。該系統自2022年5月運行以來,已錄入2049例潛在捐獻者信息,成功完成341例器官轉運。
在硬件配置方面,除了穿戴式手術直播系統,還設計了智能化的人體器官轉運箱。
“預定的器官運輸路線偏移超過1000米,箱蓋打開,溫度低于0℃或高于6℃,運輸時間超預期半小時,箱體發生翻倒、跌落或碰撞……系統都會發出報警,我們馬上就發出相應的指令。”據陳知水介紹,為確保器官在轉運過程中的溫度控制和實時監控,研究團隊開發了集成數字化模塊的離體器官轉運裝置箱。該裝置配備傳感器、北斗衛星接收器和控制芯片,能夠實時監測器官環境溫度、位置等參數,并通過無線通訊方式傳輸數據。
同濟醫院的這一創新成果已獲得獨立自主的軟件著作權,醫院計劃將該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推動人體捐獻器官獲取及轉運流程的標準化、規范化和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