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在社區打造“青年之家”等平臺,鼓勵青年大學生寒暑假到社區報到。
江西省撫州市黎川縣東方紅社區留守老人在“幸福食堂”用餐。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學生樂享免費愛心午餐。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紅管家”工作隊開展走訪慰問。
鳥瞰江西省撫州市名人雕塑園。 陳強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
近年來,江西省撫州市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服務優勢,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聚力增能、協同共治著力提升城市基層治理
網格化管理水平
撫州市用好網格管理這一重要手段,做到力量在網格聚合、民情在網格掌握、矛盾在網格化解、問題在網格解決、服務在網格開展,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真正使網格成為化解矛盾的“減壓閥”、服務群眾的“連心橋”。
一是推進“多網合一”。針對社區層面存在多種網格交錯布局、職責重復、各自為戰的問題,實施“多網融合、一網統籌”專項行動,將黨建、民政、城管、信訪、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部門網格,全部以社會治理網格為基礎,整合為承擔黨的建設、基層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事項為一體的“綜合網”,全市城市社區網格由2022年的5562個優化為1276個,有效降低了基層治理成本、減輕了社區負擔。
二是建強服務陣地。按照江西省委關于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每百戶不低于30平方米的最新標準,全面實施提質攻堅行動,對全市社區服務陣地進行全面摸底,對面積不達標的建立“一社區一方案”整頓提升臺賬,采取“補、建、合、撥、購”等多種渠道,拿出“真金白銀”新建社區服務陣地11個,對81個社區服務陣地進行改造提升,推動全市177個城市社區服務陣地面積全面達標。針對部分社區服務陣地功能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按照“辦公場所最小化、服務場所最大化”要求,開展去行政化、去辦公化、去形式化和便民化改造“三去一改”提升行動,推動社區陣地場所90%以上用于黨群活動、公共服務、協商議事、文體康養、育兒幼教等為民服務,使社區陣地成為群眾愛來、常來、愿來的“家園”。
黎川縣磨市社區過去黨群服務中心面積不足200平方米,是一個典型的“三無社區”,社區干部無駐地、黨員活動無陣地、群眾休閑無場地。對此,黎川縣利用閑置的原縣木器廠廠房,高標準打造集黨群服務、社會治理、居家養老等20余項功能為一體的磨市社區鄰里服務中心,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并將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醫保養老、就業創業、衛生健康等高頻辦理事項聚合進來,為社區居民辦理各類服務事項3000余件。
三是配強網格力量。針對社區網格力量薄弱、合力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克服財政困難,面向社會招聘社區工作者(含專職網格員)1441人,城鎮常住人口每萬人擁有社區工作者從2022年的6人增至現在的18人。同時,建立“三崗十八級”階梯式薪酬正常增長機制,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不斷提高,同時推動住房公積金待遇落實,社區工作者歸屬感明顯增強,流失率較去年降低82%,確保了社區工作者“招得來、留得住”,社區治理成效也明顯提高,城區信訪件較去年下降38.7%。針對網格運行機制還不健全的問題,全面推動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主動擔任網格長、樓棟長和單元長。目前,全市在職黨員主動認領網格長1276名、樓棟長5386名、單元長11656名,聯系居民24萬余戶,解決群眾身邊事5.3萬余件,“工作在單位、服務在社區、奉獻雙崗位”已成為常態。同時,對在職黨員報到服務等進行量化考核,并以提醒函方式通報,把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情況納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和“模范黨支部”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黨員民主評議、干部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考評以來,全市共有62名黨員干部因表現突出被通報表揚,12名黨員干部因表現欠佳被約談提醒,其中4人進行了組織調整。
四是豐富自治載體。針對社區自治程度不高、活動載體不足、群眾參與度不夠的問題,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發揮社區黨組織牽頭作用,引領居民自發參與基層治理。目前,全市涌現了“業主說事廳”“居民之家”“蓮心議事亭”“鄰里會商”等群眾自治載體312個,較去年增加136個,形成了“一社區一載體”的居民自治體系。臨川區營上巷社區公元1959小區沒有物業服務公司,居委會依托小區公共用房,打造“業主說事廳”,讓居民有地說事、有人說事,同步建立掛牌公示、信息互通、定期協商、黨員服務等制度,營造了黨員帶頭、居民共同參與“有事好商量”的和諧氛圍,小區在居民自治下井然有序,小區黨支部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南豐縣琴臺路社區建設“居民之家”便民服務載體,常態化開展“三長議事”“愛心共享”“鄰里暖心話”等活動,拉近了社區和居民之間的距離,社區矛盾糾紛明顯減少,鄰里關系更加和睦。
堅持突出關鍵、抓住重點著力提升城市基層治理
精細化服務水平
撫州市聚焦社區“一老一小一新一青”等重點人群,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下沉,努力把社區打造成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溫馨港灣”。
一是聚焦“一老”,推動“老有善養”。針對老年人“做飯難”問題,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按照“因地制宜、多方聯動”思路,打造“幸福食堂”85個,為轄區老人提供配餐助餐送餐等服務,同時采取政府補貼、居民共建和慈善助力的模式,大大降低用餐成本,讓老人們“吃得起、吃得好”。針對老年人關心的就醫問題,依托社區衛生服務站,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728名社區醫生與3654名老人簽訂協議,建立“一人一檔”,每月至少開展上門義診1次。針對老年人行動不便的問題,組建1265支黨員志愿隊伍,開展“敲門行動”,上戶走訪獨居老人,掌握身體狀況和幫扶需求,并提供買菜、買藥等幫辦代辦服務1.4萬余次。臨川區西大街社區推行“黨建+社區綜合養老服務”模式,以居家為基礎,依托社區活動場所,開展嵌入式養老服務,提供醫、食、住、學、養、樂等服務事項,滿足老年人日間照料、情感交流、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方面需求。
二是聚焦“一小”,推動“幼有善育”。針對留守兒童缺少教育陪伴的問題,全面推行“童伴媽媽”做法,組織黨員志愿者與轄區留守兒童結成對子,為留守困境兒童逐一建檔、定制專屬“暖心包”,依托社區“童心港灣”“童心驛站”等場所,搭建心理輔導站,定期邀請心理專家為兒童開展心理疏導,開設“科學小實驗”“兒童議事會”“小小主持人”等多元化學堂,讓留守兒童在家門口享受豐富的社區服務。1268名黨員志愿者主動化身“童伴媽媽”,陪伴3500多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健康成長,幫助其解決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問題1198件(次)。
三是聚焦“一新”,推動“新有善屬”。針對快遞、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歸屬感差、融入城市生活難問題,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兜底功能,組建新就業群體黨組織,按照“場地共用”原則,打造新就業群體黨群服務中心,常態化開展就業、維權、相親交友等專題活動,同時開辟“九員驛站”等各類暖心場所366個,為新就業群體解決吃飯難、喝水難、如廁難、充電難等問題。通過一系列暖“新”服務把這類群體緊緊團結在黨組織周圍。2023年以來,全市新就業群體中有168人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發展黨員20人,較2022年翻了3倍;566名新就業群體人員主動擔任社區“紅色哨兵”“先鋒騎手”,開展志愿服務1866人次,參與人員和服務人次分別增長168%、206%。宜黃縣學前街社區外賣小哥小王凌晨時分送外賣途經花園小區時,發現幾個人鬼鬼祟祟、形跡可疑,隨即撥打了報警電話,民警很快抵達現場。后經查實,這些人是流竄的盜竊團伙,有多次盜竊犯罪記錄。外賣小哥用實際行動維護了群眾利益,保護了居民的財產和人身安全。
四是聚焦“一青”,推動“青有善為”。針對社區青年思想活躍、管理難等問題,在社區打造“青年之家”“青年議事廳”等平臺,為青年提供學習和活動的場所,引導他們主動融入社區。結合“書記講黨課”,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頭為轄區青年黨員上“微黨課”300余場(次),引導他們樹立崇高遠大理想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針對社區青年參與社區治理主動性不高的問題,開辟“社區有我,青春報到”“我是實習網格員”等社會實踐項目,鼓勵青年大學生利用寒暑假集中報到、課余時間常態報到、重大活動階段報到。2023年以來,全市新增社區青年志愿者2635人,參加各類志愿服務8000余人次。
堅持數字治理、科技賦能著力提升城市基層治理
信息化支撐水平
聚焦民生需求,探索信息化治理模式,把數字化融入基層治理各方面,創新治理手段、完善治理機制、提高服務水平,促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智能化和科學化水平提高。
一是建強數據庫,掌握治理底數。針對社區人員流動性大、信息難掌握等問題,依托贛鄱黨建云,打造社區服務治理“云平臺”,將社區黨組織、網格、物業、商戶、住戶等信息納入數據庫,并結合網格員日常走訪巡查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數據鮮活、完整、準確,公眾及各類組織可根據權限申請使用,實現社區治理、公共服務等數據歸集共享,為基層治理行政決策提供輔助支持,提升平急轉換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立便民平臺,提升治理效率。針對群眾訴求反映渠道不暢、社區解決問題不及時等問題,引導各地結合實際,開發“黎民事碼上辦”“金事精辦”“宜事快辦”“蓮鄉一網通”等一批為民便民平臺,匯集綜治、城管、民生服務等事項于一體,建立“居民點單、片區派單、部門接單、群眾評單”閉環服務模式,實現群眾足不出戶、問題“一碼通辦”,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通道。廣昌縣河東社區依托“蓮鄉一網通”微信小程序廣泛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了群眾問題實時“接”、收集問題及時“轉”、承接問題限時“辦”的服務體系。
三是依托信息化,夯實治理基礎。針對社區群眾辦事來回跑、環節多、材料多等問題,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打造24小時數字化政務服務大廳,不斷完善“網上辦、掌上辦、自助辦、就近辦”體系,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云”上辦業務。目前,完成市縣377種證照數據電子化,較2022年增長73.72%;公安、不動產、公積金、醫保、社保等事項網辦率達95%,較2022年提升11.76%。同時,拓展“12345”政務服務熱線功能,推出“一號預約咨詢、一號挪車”等便民舉措。針對群眾關心關注的社會治安問題,大力推動“智能安防小區”建設,打造撫州市智能安防小區管理平臺,全市已建成智能安防小區620個,共計聯網各類前端視頻監控2.92萬路,在線率達90%以上,依托這一集成式、智慧化治理體系,全市社會治安實現矛盾糾紛警情、涉黃涉賭警情、道路交通死亡人數、未成年人被侵害刑事案件、學生溺亡人數“五個下降”,為社區群眾提供救人、尋人、尋物等服務1150余次,搶救落水兒童34人、找回走失人員89人。
下一步,撫州市委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江西省委部署要求,聚焦“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目標要求,積極探索、勇于創新,不斷提升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5月27日 第17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