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加速器北亞區總經理周健認為,未來AI一方面會往多模態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會更加深入發展小模型在PC端和手機端端側結合。中國AI創業者在大模型應用層有大把的機會。
“多模態是一個大的趨勢,GPT-4o本質上是多模態(文本、語音、視覺)技術進步的體現;但微軟的發布會也對外展示了小語言模型在終端設備(如PC端和手機)上的潛力,”在微軟2024年Build開發者大會落幕的幾天后,微軟加速器北亞區總經理周健在澳門第四屆 BEYOND 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后和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聊了聊他對當下AI發展趨勢以及AI創業的觀察。
微軟加速器 (Microsoft for Startups)隸屬微軟總部,是微軟的全球項目,旨在全球范圍內幫助最具潛力的初創企業實現快速成長。微軟加速器自2012年7月在中國啟動以來,已成功加速了800多家硬科技企業。從科技角度,微軟加速器關注的基礎科技的公司包括ABCD四個主要領域,即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云(Cloud),大數據(Data),以及人機交互,如AR/VR、機器人等。
在周健看來,未來AI一方面會往多模態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會更加深入發展小模型在PC端和手機端端側結合。眼下,人們關注AI創業,看的更多是如何運用在具體場景上。
微軟加速器北亞區總經理周健
以下是澎湃科技和周健的對話內容:
中國創業者在大模型應用層有大把的機會
澎湃科技:當前國內很多大模型公司開始打價格戰,你覺得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周健:他們可能是希望收集到更多用戶數據。數據越多,模型本身才會越好,所以參與“價格戰”的一些大模型企業是想將模型開放給更多的用戶使用。
澎湃科技:我們關注到,國內很多大模型企業雖然是針對的落地應用產品,但距離商業化還有距離。
周健:我覺得在應用層,中國有大把的機會,現在應用層的產品和技術在快速發展中。我相信大概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會有很多公司的底層技術開始成熟,之后會有更多的創新能夠運用到大模型里,來解決各種場景的問題。
海外有很多比較火的AI創業公司,比如文生圖獨角獸Stability AI,哪怕已經有了很多的訂閱用戶,但也還沒有找到比較好的商業模式。一方面的原因是算力成本,但最關鍵的原因是要讓客戶買單必須告訴客戶你創造出的價值在哪里。
很多AI創業者可能在“套殼”別的公司
澎湃科技;在你看來,現在這一批AI創業者呈現怎樣的特點?
周健:現在整個大模型創業者很多有大廠背景或是較好的學術背景。從早期來看,比如AI四小龍,很多也是有學術背景,在算法語言這一塊較有優勢。不過,現在大家看的更多的是在具體場景下如何運用大模型,能夠實現商業化。
有很多AI創業者可能在“套殼”別的公司的模型,這有很大風險。因為很容易被大廠新出的技術顛覆。初創企業比拼的是算法、算力和數據,在這三方面誰有優勢誰就行。
我認為,中國很多垂直領域的數據可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這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一些壁壘,這同時也可能是未來創業的一個機會所在。
創業本身還是要解決商業的問題,你本身能帶來什么樣的價值?解決怎樣的問題?客戶為什么愿意買單?可能現在中國有些技術沒有很成熟,已經有一些應用場景,比如程序員可以用AI提高效率等。很多時候,一旦技術成熟,就能有一些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出現。我希望技術能夠平民化,讓更多的開發者可以在大模型上面開發應用。
澎湃科技:在你看來,未來兩三年內,AI發展的趨勢會是怎樣的?
周健:未來AI的趨勢會有三方面:第一會往多模態方向發展,第二終端小模型在PC端和手機端上,怎么和云端大模型結合,第三是AI Agent(AI智能體)能夠做起來,能夠真正應用起來解決商業的問題。
澎湃科技:怎么理解AI Agent?
周健:過往大家認為AI的形態可能只是一個聊天機器人,AI Agent是一個智能體。智能體的理想狀態是可以成為一個可以在復雜和動態環境中獨立行動的智能系統,比如幫助你寫程序,成為一個公司的CEO,讓它幫助你解決問題。
澎湃科技:有什么建議給當下AI創業者?
周健:之前也提到過,一個產品經理最終還是要讓技術能夠在場景里落地,創造商業價值是很重要的。
中國本身對于產品的迭代和應用落地有非常多的優勢。過去中國的創業者在移動互聯網積累了很多優勢,尤其是在產品的體驗和快速迭代、擴大規模上。
現在有一類大模型創業者的商業模式是模型即服務( Model-as -a- Service ),還有一類可能基于對垂直行業的深刻理解,然后利用好技術模型,創造有商業價值的東西。總而言之,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看公司本身的優勢在哪里。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