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已經漸漸從科幻作品中來到現實,并且深刻地影響到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甚至已經讓一些人失去了工作。有人甚至哀嘆強大的AI將成為人類的“平替”,奪去所有的工作崗位,讓人類變得可有可無。
不得不說,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人類絕不會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人類與AI的關系,也不必像《終結者》中那樣你死我活,這一切,全看人類怎樣認識AI,怎樣發展AI技術,怎樣與AI共處。今天咱們就來聊聊AI短期內還不能勝任哪些工作。
盡管AI來勢洶洶,但作為人類我們不必自慚形穢,因為也有很多工作是AI目前難以勝任的,下面就列舉若干,供大家參考。
健康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衛生服務在很大程度上仍將是人類從業者的職責。醫學的某些領域,如放射學或診斷學,人工智能的表現等同于或優于人類醫生,但目前的醫學護理標準仍要求具有人類責任的人類決策者。
此外,患者更喜歡與人互動,尤其是在身體保健等領域。畢竟,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創造出一個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人,可以進行舒適的床上擦浴服務。不是因為我們不能自動化機器人醫療沐浴——十多年前,佐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就創造了一個機器人,它可以進行海綿沐浴,而是因為大多數人寧愿接受另一個人的同情和照顧。
表演藝術
現場表演,無論是戲劇、音樂還是舞蹈,仍然是一個受益于人情味的領域。
人類是群體性動物,我們有一種內在的相互聯系的需求,這種聯系可以通過現場表演來獲得。看預先錄制的表演是不一樣的,它失去了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反饋循環。
除非我們能創造出非常類似人類表演者的類人機器人,它還能夠動態地與觀眾互動,從而與觀眾建立聯系,否則我們仍然需要人類表演者。畢竟,通過共享體驗的人群所創造的聯系在數字環境中很難被復制。
能源系統
安裝風電場或太陽能電池板的工作,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仍需要人來完成。在更遠的將來,機器人勞動可能會取代人類,但目前,我們仍然依靠人手來豎立風塔或放置面板。
也就是說,電力工業依賴于人為實施和部署電力系統,并至少對它們的維護進行一些人為干預。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機制仍然受益于人情味——人們有意識地決定不讓人工智能完全控制核電站,而是要求人類在回路中的技術。
石油和煤炭等采掘業盡管有各種自動化環節,但在上游和下游仍然依賴大量的人力。
建筑施工
雖然筆者不認為建筑業有很強的抵抗自動化的能力,但的確有一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取代人類還需要很長時間。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工作的性質決定的,因為房屋建筑中的體力勞動發生在各種各樣的不受控制的環境中,受許多變量影響,一個受過中等訓練的青壯年勞動力完全可以勝任,但即使是一個非常昂貴且復雜的機器人也難以處理。
零售、餐館和其他個人服務
網上購物早已不是新鮮事,但是,人們仍然更喜歡看到、觸摸和試穿商品,所以電商亞馬遜也一直在探索現實世界購物的高科技變體:省去煩瑣的結賬流程,你只需走出商店,手機和你正在購買的產品上的無線發射器就可以自動處理你的購買信息。此外,亞馬遜還下了137億美元的賭注收購美食雜貨店。
餐館也不是一個機器人友好的環境,其他個人服務仍然需要人類來做,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按摩治療和物理治療仍然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盡管有各種各樣的按摩椅和其他機器可以幫我們移動和伸展身體。發型師和指甲技師也很難被機器取代,因為它需要與個人互動并且技術也很復雜。
不同工種最終可能走向不同的結局。隨著機器人勞動力越來越便宜,我們可能會看到低端的機器送貨,并且這些機器還帶有為“時髦體驗”保留的人情味。
暫時安全不代表永遠安全
總結一下前文說的這些暫時不易被AI代替的職業的共同點,它們都具有以下特點中的一條或幾條:
·需要高度的同理心或情商;
·需要與人類、活體動物或植物的反復身體接觸;
·面對瞬息萬變、變化多端或新奇的情況,必須有極強的判斷力;
·具有較高的創造力或藝術表現力;
·需要直覺來獲得競爭優勢或更大的成功。
然而……
一個行業想要永遠不受人工智能自動化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隨著人工智能變得越來越復雜,它們可以部署的領域的范圍和性質也在增加。
但是躲在一個特定的領域不是答案。如果想在人工智能時代贏得工作,就需要找到讓人工智能為你工作的方法,而不是反對你;你需要利用它們增強你的能力,而不是變得和它們一樣。
為了做到這一點,你需要具備人工智能素養和數字素養,即使在設計或醫療服務等主要以人為中心的行業中也是如此。
其實,有時候我們對AI心存恐懼和抗拒,背后的原因是我們直接把AI當作了競爭對手,但如果換個思路呢?
讓我們考慮一個問題:世界上最棒的國際象棋棋手是誰?
你可能會猜芒努斯·卡爾森,那你就錯了。你又可能猜是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的認知計算系統沃森或谷歌公司旗下的阿爾法圍棋,那你還是錯了。最好的棋手是一個排名中等的人類加上一個優秀的人工智能系統,我們稱這些人機混血兒為“半人馬”,它們才是未來。
至少,它們是一種可能的未來。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由人類和人類社會創造的技術。它應該由我們決定如何塑造,如何為社會所用,以及如何處理個體自身的職業生涯,以幫助我們在人工智能賦能的未來成為贏家。
普華永道的全球數據和分析主管杰拉德·維爾韋吉說:“任何行業或企業都無法免受人工智能的影響。”
所以,你可以跑,但你不能躲。你可以專注于對人工智能干擾更有適應性的行業,并以某種方式在這些行業中深耕,以擴大你對機器的領先優勢。
據科普中國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