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脾胃病科
主治醫師李珍副主任醫師徐寅
戰國時期的著名文章《扁鵲見蔡桓公》,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的故事。文中,扁鵲只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會兒便看出了一些小病,稱不醫治恐怕會加重,凸顯了其望診的高超醫技。《難經》有言,“望而知之謂之神”,望診是“望聞問切”四診之首,中醫望診最先關注的就是面部,即“辨色診病”。
健康人的“色相”是皮膚光滑潤澤、紅黃隱隱,意味著精神充旺、氣血充足,但受體質、季節、環境影響,有時候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人的面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紅、長夏偏黃、秋天偏白、冬天偏黑,運動、飲酒后面色發紅,這些都屬正常的生理變化。而在身體抱恙時,面色就會變得晦暗,皮膚枯槁無光澤,說明臟腑精氣衰敗,不能向上榮養面部。
《黃帝內經》描述了五色與疾病性質的關系,稱為“五色主病”。一般來說,赤色主熱證,分虛熱和實熱;白色主虛證、寒證、失血;黃色主脾虛、濕證;青色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劇痛。將面部對應的五臟六腑與“五色主病”結合分析,即可辨色診病。
《黃帝內經》曰:“有諸內必形諸外。”內部臟腑的病變會表現于面部,有利于醫生快速獲取信息、診斷疾病。
在辨色診病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排除干擾、辨別假象,比如排除運動、緊張、化妝等因素,選擇合適的環境,在自然光線下進行,避免誤診。
其次,需要掌握常色的變化,綜合考慮才更準確。
最后,臨證中需“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望診不能代替其他三診,切不可按圖索驥。
兩眉間發白
可能有肺部病變
眉間屬肺,又叫闕中、印堂,發白可能是肺氣虛,表現為咳嗽、氣短而喘、聲低懶言、畏風自汗、易于感冒。如果此處發黑,可能是肺病已累及腎,導致肺腎兩虛。
兩眼間發紅
可能心臟有問題
兩眼間歸屬于心,發紅提示熱證,結合起來考慮可能為心火亢盛,表現為心煩、失眠、口渴、口舌生瘡等。
鼻梁發青
可能肝有問題
鼻梁歸屬于肝,青色代表氣滯有瘀或肝風內動,氣滯血瘀可伴隨情志不暢、脅肋刺痛、女性月經不調等,肝風內動可有眩暈、肢體麻木震顫、口眼歪斜等癥狀。
鼻梁兩旁發白
可能有膽腑病變
鼻梁兩旁與膽有關,發白說明膽氣不寧,可表現為膽怯、驚悸、失眠。若此處發紅,說明膽腑郁熱,表現為口干口苦、煩躁不安、頭暈嘔吐等。
可能有腸道病變
鼻翼兩旁、顴骨下發青
鼻翼旁、顴骨下分屬小腸和大腸,若此處發青,表明寒滯腸道,表現為腹瀉,腹中冷痛,得溫則減;或腸道氣滯,腹脹走竄不定,打嗝,大便秘結。若此處見白斑,可能腸道中有蟲,會伴有形體消瘦、時有腹痛等問題。
鼻頭發黃
可能脾胃不好
鼻尖屬脾,鼻翼屬胃,如果發黃可能是脾胃運化、升清功能失調,出現脾胃氣虛或濕邪困脾之證,會有食少、腹脹、便溏、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等癥狀。
兩頰灰黑
可能有腎臟病變
兩頰屬腎,灰黑表示腎臟虛寒,可表現為腰膝酸軟、夜尿多、畏冷肢涼、頭暈耳鳴,若腎虛水飲上泛,還可伴有身體浮腫、心悸氣短等癥狀。
人中處變紅
可能膀胱、子宮、前列腺有問題
人中對應著膀胱、子宮、前列腺,如果發紅,意味著有熱證,可出現小便頻急、澀痛,或腰部、小腹脹痛等癥狀。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