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馮超男】“農業科技解決的是中國人吃飯問題,在保障我國糧食和食品安全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侯水生向環球網記者介紹,如今家禽養殖業儼然成為我國優質蛋白質營養的重要來源。
而論及“食”,北京烤鴨絕對堪稱烤鴨界的“頂流”,肉質肥美而細膩,特別在烤制過程中,脂肪逐漸融化,滲透到鴨肉之中,使得烤鴨更加鮮嫩多汁,讓人回味無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場上用來做烤鴨的品種正是來自于侯水生團隊培育的“Z型北京鴨”。
育種創新,驅動水禽產業高質量飛躍
“并非所有的鴨子,都能做成地道的北京烤鴨,皮下脂肪要厚,肌間脂肪含量要高,只有這樣的鴨子烤出來才會香。”侯水生介紹道,相比傳統填鴨的方式,“Z型北京鴨”在自由采食的條件下即可達到北京烤鴨的要求,避免因填鴨而造成的應激反應,極大降低死亡率,優化了勞動力成本。
同時,“Z型北京鴨”生長周期40天左右,體重可達3.2公斤至3.3公斤,皮下脂肪厚度可達5-6毫米以上,肌間脂肪含量高達5.5%-5.6%。這些特點讓“Z型北京鴨”成為制作北京烤鴨的理想選擇,目前占據了北京市場份額的70%至80%。
除了“Z型北京鴨”外,侯水生及團隊還成功培育出“中畜草原白羽肉鴨”,用于整體加工成咸水鴨、醬鴨和樟茶鴨等食品;適用于分割類食品加工的“中新白羽肉鴨”和肥肝生產的“中畜長白半番鴨”。“其中,用于整鴨食品及分割類食品加工的品種,市場曾經被英國櫻桃谷鴨所占據,經過我們多年的努力,培育出的兩個品種已經在市場上與其形成競爭關系,無論是對國家、養殖生產企業及消費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不僅如此,侯水生團隊成功構建了大規模的北京鴨×野鴨F2群體,組織實施了“千鴨X組”計劃。充分運用前沿的基因組學技術,對該群體樣本的深入研究,團隊測定了F2群體1000多只個體的基因組數據和80個重要經濟性狀的表型值,精準定位和解析了影響北京鴨羽色、飼料轉化效率、體格大小以及肉品質等關鍵性狀的主效基因及作用機制。這一突破性的成果為肉鴨的分子育種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攻破技術難關,勇攀科技高峰
在研發過程中,科研人員時常要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宛如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嶺,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艱辛。然而,侯水生團隊展現出了非凡的韌性和決心,他們不斷突破自我,勇攀科技高峰,成功攻克了重重技術難題。
據侯水生介紹,從外觀上看,北京鴨與綠頭野鴨完全是兩類不同的品種,在體型、體重等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然而它們之間卻有著深厚的淵源——北京鴨的祖先正是綠頭野鴨。“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引起了我們極大興趣。在進化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們迫切想要探尋這個問題。”
而侯水生的目標就是尋找導致這些變化的關鍵基因,然而卻面臨著一個很大挑戰——鴨子的人工授精技術難度極大。由于北京鴨與綠頭野鴨在體型上存在顯著差異,進行人工授精時遇到了諸多困難。但侯水生的團隊并未氣餒,苦尋合適的研究人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攻克這一難題。經過兩年反復艱苦摸索和實踐,他們最終成功掌握了這項技術,為后續的基因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項技術的突破,不僅是對侯水生團隊科研能力的重大考驗,也是對其科研精神的錘煉。而正值第八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來臨之際,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特別推出主題MV《無名》,以此致敬那些在各行各業中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科技工作者。對此,侯水生向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們深情寄語,首先要有家國情懷,這是核心驅動力;其次求真精神是科技工作的基石,誠信是立身之本;最后是要敞開胸懷,迎接挑戰也是必不可少的。“科技發展不能脫離實際,不能空談理論而忽略實踐。我們需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深入研究科學技術問題。通過不斷創新,促進科技和產業的進步。”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