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婷)晶瑩剔透的捷克玻璃藝術、色彩斑斕的智利布藝繪畫、構思精巧的日本陶藝、異域風情的挪威傳統民族服飾、創意組合的法國雕塑……這些極具特色的藝術瑰寶齊聚上海藝術品博物館,今天起亮相第十四屆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帶領觀眾足不出滬看遍世界。
國際傳統藝術邀請展是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展覽,過去十三屆,在這一文化交流平臺亮相過的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術家超過2000位,為全球各國間開展傳統技藝保護交流與合作搭建橋梁。它是“上海文化”品牌建設規劃項目和《上海市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重點項目,同時也是上海市政府推進“一帶一路”友城建設的重要文化交流項目,并被列為中國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典型案例。
作為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重要活動,本次展覽吸引了全球31個國家120余位藝術創作者的180余件作品參展,合力呈現傳統工藝與時代同行的新路徑、新形式。展廳中,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地域特色的作品引人關注。比如,斯洛伐克藝術家娜塔莉亞·西蒙諾娃用鐵銹和色粉在布面上創作的《馬背上的約翰娜》,另有一番風味。哥倫比亞藝術家孫蓮美的玻璃雕刻作品《麥德林》,黑白色調凸顯時尚感。加拿大藝術家伊飛雪的藝術裝置《我的祈愿樹》由手工剪裁的彩色宣紙組成,靈感源于祖母家旁的那株紫藤花。亞美尼亞、克羅地亞、韓國、德國、羅馬尼亞、丹麥、英國、美國等世界各地的藝術創作者紛紛帶來創新之作,凸顯展覽“器惟求新”的主題。
國內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及藝術新銳亦展現其深厚的藝術底蘊與創新能力。他們將核雕、緙絲、金屬工藝等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作出既承傳統之精髓又具現代之韻味的藝術佳作。
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蔣喜的玉雕作品《四靈六合擺件》為例,它仿制良渚文化玉琮形制,造型端莊厚重,體現典型的東方藝術氣質;玉琮四周所佩的四枚和田玉印章,均以寓意辟邪護身的四靈為題材設計章鈕;底座則采用紫檀木,將傳統造船工程的放樣技藝,用現代微縮設計技法綜合創作。整個作品運用到傳統木作、雕刻、縫紉、金工、上漆與現代電腦設計放樣等諸多技藝,對設計創作也有較高的要求,傳統又不失現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志剛的雕漆作品《剔紅馬頭》以刀代筆,在馬頭上營造出畫面云煙縹緲的意境,別有新意。
非遺是世界各國人民的珍貴文化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智慧與文明的結晶。保護非遺,是全社會、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愿望。昨天,與展覽配套的2024年國際(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先期舉行,來自8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24位專家學者,以“非遺的多元表現及社會參與”為主題,從全球性及地方性的視角出發,探討不同社會組織參與非遺保護的角色和經驗。
由上海藝術品博物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上海工藝美術學院聯合舉辦的本次論壇透露,截至目前,上海已有國家級非遺63項、市級非遺273項、區級非遺近80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0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94名、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近千名。其中,有19個非遺項目被列入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4家非遺保護單位被評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這些豐富多彩的智慧遺產代代相傳,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成為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重要內涵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