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行業大力推進電動化轉型的背景下,我國新能源汽車今年5月銷售火熱。這一成績主要得益于國內多項政策支持,例如“五一”假期及車展期間的新車發布促使經銷商門店客流迅速提升,加之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細則落地,有效刺激了市場消費。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策略上的靈活調整,也是推動市場活躍的關鍵因素。
同時,盡管我國汽車制造商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的“出?!眲蓊^強勁,但在進入歐美等國家市場時,仍存在市場準入、法律法規及營銷模式等方面的障礙。面對外部壓力,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該如何調整戰略積極應對,以保持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新能源車企展現銷售韌性
這個5月,盡管面臨傳統銷售淡季、激烈的價格戰和流量戰等多重壓力,理想汽車、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等新能源車企仍實現了銷量的顯著回升,交出了一份令市場矚目的成績單。
理想汽車以超過3.5萬輛的成績高居5月銷量榜首,同比增長23.8%。尤其是其新推出的理想L6,自4月24日開啟交付以來,已累計交付超過1.5萬輛,創下了理想汽車新車型交付的最快紀錄。理想汽車方面表示,隨著生產線的持續優化和產能的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等待時間將進一步縮短,購車體驗也將顯著提升。
蔚來汽車5月交付量約2.05萬輛,同比激增233.8%,成功擺脫了之前月交付紀錄不足萬輛的狀況。蔚來汽車的高銷量得益于其持續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例如4月推出的高達10億元的油車置換補貼,以及5月推出的“0首付”金融購車方案和“以舊換新”專屬補貼,顯著降低了消費者的購車門檻,提升了購車意愿。
小鵬汽車也重回月銷“萬輛俱樂部”,5月銷量達到約1.01萬輛,同比增長35.2%。當月,小鵬汽車已正式進入澳大利亞和法國市場,并計劃推出G9和G6等重點車型。
零跑汽車得益于零跑C11和C10的強勁表現,5月的交付量近1.82萬輛,同比增長50.6%。零跑汽車全新車型C16即將上市,預計將進一步推動銷量增長。據悉,零跑汽車今年將在歐洲9個國家銷售電動汽車,并計劃在第四季度進軍印度、亞太、中東、非洲及南美洲市場。
而在傳統車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中,廣汽埃安5月全球銷量超過4萬輛,環比增長42.5%。當前,埃安汽車已經進駐了包括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并計劃進一步加速國際化戰略。廣汽埃安方面表示,全新第二代AIONV計劃于7月上市,昊鉑GT全球款車型也將上市。
小米和華為的表現同樣引人注目。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透露,6月,小米汽車確保交付1萬輛以上,并在產能大幅提升的前提下,承諾今年保底交付10萬臺,沖刺12萬臺。而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則表示,今年截至5月19日,其鴻蒙智行品牌(含問界、智界)累計銷量已達13.4萬輛,且預計6月銷量將重回快速增長軌道。
增加優質供給讓全球消費者受益
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國外貿“新三樣”,不僅代表的是先進產能,而且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其超前的產業布局、充分的市場競爭、持續的產品技術迭代以及完備的產業體系。然而,美國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采取歧視性做法,破壞全球產供鏈穩定,違背市場公平競爭原則。
對此,中國車企以蓬勃發展態勢予以回應。根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今年4月上半月(1—14日),首次實現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占比突破50%,迎來油電逆轉的歷史性時刻。此外,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4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42.1萬輛,同比增長20.8%。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汽車動力技術發展進入創新驅動階段,中國車企已經展現出極強的創新能力。車企技術人士介紹,燃油發動機和自動變速箱控制非常復雜,中國企業這些年進步明顯。特別是在插電式混動系統中,發動機能夠持續運作在高效區間,同時變速箱工況相對簡化,大幅提升了整體性能。此外,電池系統是中國企業“長板”,兩者結合恰好可以揚長避短。
中汽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前4個月,插電式混動汽車出口量為8.3萬輛,同比增長2.3倍。當前,中國混動技術方案正獲得國際市場認可,且混動技術開始向跨國車企輸出。例如,上汽大眾決定采用上汽集團混動平臺技術開發新產品;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與雷諾集團合資成立動力總成技術公司,向全球車企提供混合動力技術方案。
在新能源汽車推廣普及方面,一名剛從歐洲考察歸來的初創車企代表指出,歐洲電動汽車本身比較貴,充電費用與加油相比無明顯優勢。上汽集團總工程師祖似杰也提到,歐洲充電樁相關供應鏈和人員配置存在短缺,消費者安裝充電樁等待時間可能長達半年。
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
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產業已逐步從政策驅動轉變為市場驅動。2019年財政補貼政策開始大幅退坡,盡管市場初現波動,但到2022年底,隨著補貼政策的完全退出,市場展現的穩定性遠超預期,這標志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成功跨過從補貼依賴到市場自主的重要拐點。
今年5月20日,上汽集團與奧迪宣布聯合開發專注中國市場的“智能數字平臺”。上汽大眾總經理賈健旭指出,奧迪選擇與上汽集團合作,源于中國擁有最優的電動化供應鏈及快速發展的智能座艙數字化體驗,同時中國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高標準要求也促成了這一合作。
在構建供應鏈優勢過程中,中國電池企業功不可沒。寧德時代等企業通過改善材料體系及組裝工藝等方式,突破了磷酸鐵鋰電池續航瓶頸,使其成為全球車企青睞的電池類型。此外,中國的供應鏈優勢還體現在傳統汽車制造領域,例如,空氣懸架系統的核心部件空氣彈簧曾由少數跨國公司壟斷,現已由中國企業如浙江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與嵐圖汽車合作成功打破這一壟斷,隨后通過供應理想汽車迅速擴大規模,提升供應效率。
目前中國車企的產品開發速度遠超國際同行,產品開發周期甚至可縮短至24個月,而海外消費者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認識產生變化。一合資品牌相關負責人表示,追趕中國速度充滿挑戰性,“如今越來越多的海外消費者會因中國電動汽車慕名而來”。
同時,主要跨國車企堅定擁抱中國市場。德國大眾汽車在2023年7月投資入股小鵬汽車,計劃共同開發兩款中型電動SUV,當前合作范圍還在不斷擴大。不久前,豐田汽車宣布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日產汽車則與百度達成AI智能汽車領域合作意向。
部分跨國車企希望引入中國企業力量,幫助其在全球市場確立競爭優勢,中國企業亦可“借道”,繼續拓展海外市場。5月14日,Stellantis集團和零跑汽車宣布成立國際合資公司;5月15日,法國雷諾汽車與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文遠知行在自動駕駛小巴等領域開展合作,相關車型將在法國網球公開賽中實地演示。
除了加強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中國整車企業也在不斷調整“出?!辈呗?。例如,2023年12月,比亞迪在匈牙利投資建設整車生產基地;今年4月,奇瑞汽車與西班牙汽車公司Ebro-EVMotors合資設立企業,共同開發電動汽車新產品;5月17日,土耳其政府官員透露,正與比亞迪和奇瑞汽車就在該國投資建廠事宜深入洽談。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新能源產業在國際市場取得的競爭優勢,完全靠的是“真誠+實干”。從有序調整新能源汽車外商準入負面清單到全面取消汽車領域外資政策限制,從引進更多新能源產業外資項目到鼓勵國產新能源品牌加強全球合作,中國致力于通過高效的市場機制和良性的產業競爭生態,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注入活力。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6月10日 第05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