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線在指尖翻飛,非遺土布變身造型別致的香囊,令人愛不釋手;從明代“紅地艾虎五毒回回錦”提取的紋樣,復刻到五毒紋樣刺繡包袋,斜挎漢服腰間不失為端午出游吸睛穿搭;在上海老房子藝術中心《打開老房子》新書首發現場,“水刷石武康大樓100周年特別款”脫模成功的瞬間,藝術家唐先生和一雙兒女忍不住發出歡呼聲……
這個端午假期,走進上海多處書香人文地標,一系列沉浸式互動活動,吸引市民讀者上手體驗傳統民俗文化,在指尖直觀感受非遺煥新的魅力,享受節日氛圍的快樂。
小香囊玩出大花樣,端午元素融入書店、博物館
佩香囊是端午節習俗之一,不但辟邪驅瘟,也能裝飾點綴。作為承載傳統文化的“小玩意”,親手縫制的香囊在當下“花式”變身,一件件頗具巧思匠心的手工藝品,被賦予了豐富內涵,傳遞著滿滿的美好祝愿。
在朵云書院楓涇店,市民共享手作之樂,一塊塊藍底的非遺土布,在靈巧雙手間組合、折疊、拼貼,最終縫制成一個個精美的端午香囊,南瓜形、石榴形的外觀別具一格。區別傳統香囊,活動選用布料是松江非遺土布。元朝初年,松江府烏泥涇人黃道婆把先進棉紡織技術帶回家鄉,向百姓傳授制作紡織工具的技術,使得松江布變得精致、牢固、美觀。時至今日,土布已成為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個香囊縫得有點歪,但畢竟是自己一針一線做的,還挺有成就感。”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五年級黃同學舉起手中的“戰利品”,嘴角忍不住上揚。她和同學結伴而來,體味DIY快樂的同時也通過漏印方式在布料上印制圖案,了解印刷原理——漏印制成絲網版后,覆在藍印花布相應位置,用刮板將色漿刮過圖案,色漿透過絲網版漏到布上,通過一定壓力將染料通過網孔直接滲透印染到布料上,形成所需圖案,敲打加固,晾干即可。隨后在香囊內填充艾草等香料,動手縫制成香囊。
民間諺語“端午到,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所謂“五毒”即蝎子、蜈蚣、蛇、蟾蜍、壁虎,以此組成的紋樣,與古人制衡相克的思想有關。作為以毒攻毒的法寶,佩戴五毒形象飾有驅邪避毒的寓意。古人認為老虎為百獸之長,能噬食鬼魅,配上五毒紋,正是老祖宗保平安的潮流樣式。為了更直觀感受傳統服飾文化魅力,東華大學上海漢服版權中心聯合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科創中心,推出五毒紋樣刺繡包袋。
從明代“紅地艾虎五毒回回錦”“紅地奔虎五毒紋妝花紗經面局部”提取的紋樣元素為包袋注入了靈感。在一體成型實驗室,從設計到繪制,從選料到制作,市民一針一線見證包袋制作全程,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工藝的精益求精。
巧手“打開”老房子,非遺傳承寓教于樂
別出心裁的“打開老房子”修繕工藝體驗暨《打開老房子——近現代建筑遺產修繕工藝》新書品讀現場,一組組親子家庭紛紛動手體驗制作“水刷石武康大樓”,在專業工匠的指導下,孩子們在一件件成品右下角鄭重落下稚嫩的簽名。
“反復的試驗和探索,對小讀者是生動直觀的教育。他們由衷感嘆,做一個模型不容易,工匠們修老房子更不易,讓孩子們從小就有保護老房子的意識。”土山灣博物館壽穎之說。
有別于市面上其他建筑類立體書,《打開老房子》的主角不是房子,而是修繕老房子的傳統工藝和背后的工匠。“這本書詳細記錄了老房子修繕工藝,傳達了從‘建筑可閱讀’到‘建筑可體驗’的轉變,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新的視角。”《打開老房子》責任編輯陳屹說。
水刷石,上海方言稱“汰石子”,東南亞稱之Shanghai Plaster,通過半露石子達到仿石的效果,是上海地區近現代建筑的代表性工藝之一。“文化遺產代表著地方精神。”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系主任孫云龍觀察到,“現場那么多孩子在家長的帶領下,感受水刷石工藝和建筑遺產之美,投入學習工藝流程,真是讓人感動。”
“書中盡可能使用真實的修繕材料,如水泥、顏料粉、石粒等;運用很多互動元素,包括可旋轉的齒輪、可抽拉的紙條、可甩動的泥疙瘩等,都是展現不同修繕技藝的動作手法。一些互動性強的小彩蛋,比如揭開木窗的局部可以看到里面的榫卯結構等,希望讓復雜的技術變得更易于理解和記憶。”《打開老房子》作者張默告訴記者,書中幾乎每一頁都會出現很多“手”,不僅是畫面中的“手”,也需要讀者的“手”參與其中,去攪拌水泥、拉動百葉窗、斬剁石料,希望以此彰顯理念——建筑遺產及工匠精神傳承要落實到工匠手上,致敬默默堅守崗位的工匠們。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