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一張融合了自然資源、城市建筑物、城市設施、交通等多維度數據的數字“云圖”必不可少。
曲面電腦屏幕上,藍色的長江從中間穿流而過,兩岸的建筑物如積木,高低錯落。輕滑鼠標,沿江大道附近的禮堂、廣場上的雕塑以及公園小徑都看得一清二楚,一個真實的武漢就這樣展現在眼前。平臺工作人員點擊一個路牌標識,查看基礎屬性,屏幕上立即彈出一個表格,就像一本電子戶口本。湖泊、道路、房屋、井蓋……目前,已有超過2000萬的城市實體對象“上了戶口”。
這一切源自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的建設。目前該平臺已經成為武漢數字經濟發展的堅實底座,通過匯集全市各部門數據,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讓城市管理者足不出戶就能掌握武漢每個角落的實時動態。
數字“云圖”連通數據孤島
即便是一個井蓋“走失”,根據其數字身份證,也能夠找到它原來的位置;發生意外災害時,救援人員可依據“一標三實”(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單位、實有房屋)信息,制定最佳救援方案;城市舉辦大型活動或賽事時,亦可依托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進行賽事路段的設計選擇與安保工作方案制定……截至目前,平臺已匯聚城市模型、地形地貌、行政區劃、城市道路、城市部件、水域河流和一標三實等7大類基礎數據,結合集成城市信息模型(CIM)、編碼賦碼平臺和“一標三實”平臺,繪成一張武漢數字“云圖”。
“這些數據之前分屬于不同的政府部門,相互之間是不能互聯互通的。”相關研發人員表示,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是武漢市擁抱數字時代的新型數字基建項目,通過市級各政府部門共享數據,打破了數據孤島,形成了完善的數字武漢版圖。
據了解,武漢市各政府部門已開始申請調取和使用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上的融合數據,并據此開發數智化應用場景,建設升級系統管理平臺,在超大城市治理、城市全生命周期建設運營管理、服務數字經濟產業等多方面開展應用驗證,多措并舉實現優政、利企、便民。
橋隧健康信息隨時查看
在江河湖泊密集的武漢,橋梁隧道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線”。目前,全市822座橋隧中,已有812座戴上24小時的“心電監測儀”,可以隨時通過武漢市道路橋隧安全監管平臺查看到橋隧健康信息。
據介紹,該系統建設以剛度、強度、穩定性、環境四大安全性能為指標,在橋隧上安裝了16類前端感知設備,作為“電子員工”24小時在線,實時采集橋隧數據并向后臺傳輸。每輛車經過橋隧時都會產生振動,每次振動數據都被記錄在案,一旦數據超出預定范圍,系統便會彈出異常警告。
此前,羅家港橋、丁字港1號橋、2號橋、三角港橋等曾陸續出現監測提示,車重過橋應力峰值出現異常,經判斷是存在鉸縫受損現象。“鉸縫開裂是橋梁的通病,我們通過及時維修保障橋梁安全,做到了早發現早防治。”武漢市城市道路橋隧事務中心相關人員介紹。
這個“智慧橋梁”的實時監測管理系統,其基礎數據就來自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通過融合建設、交通、長江委等多部門數據,確保全市橋梁和隧道安全健康運行。
同時,通過平臺中的動態稱重功能能夠實時監測重車通行情況,在不中斷交通的情況下自動識別、采集車輛重量、車牌、車速等交通信息,建立疑似超限車輛安全風險點位清單,為全市治理城市橋梁超限超載提供了精準的大數據支撐,實現數據“看得見、調得動、用得好”。
雨未來人先到
“我們這里是全天候盯著天,看著地,管著人。”武漢市水務防汛信息中心負責人介紹,通過整合利用武漢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平臺上的水文、氣象、城市視頻和網絡輿情和投訴、交通運行等多方數據,智慧水務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將全市劃分成407個網格,每個網格未來24小時累積降雨量都有預報信息,為排澇調度提供數據支撐。
點擊網格里的每個站點圖標,立即能看到實時監測數據,能夠直接聯系到每個站點的街道、水務等部門現場負責人。平臺還能預演排查易積水路段,運用機理模型和數據模型,結合歷史積水、降雨預報、城市地形以及排水設施等數據進行推演,預判可能出現積水風險的路段,并及時推送預警信息到相關責任人,提前做好應對準備,被動應急轉變為主動預防,實現“雨未來,人先到”。
截至目前,該平臺累計推送積水預警信息近萬條,協助應對了武漢市20余輪較強降雨,為相關交通運輸部門做好防汛交通保障工作提供了堅實基礎,助力增強交通領域防災抗災能力。
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智慧化發展,是面向未來構筑城市競爭新優勢的關鍵之舉,也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下一步,武漢將持續完善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高效便捷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全面推動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以信息化賦能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