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黃土當路基材料、全過程數字化監管、打造“近零碳”標準化服務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境內的海(原)平(川)高速公路,在建設、管養和運營全過程中都凸顯著綠色、智慧特點。
海平高速公路全長43.5公里,是寧夏高速公路網“三環四縱六橫”中第5條東西橫線寨科至海原公路的西延伸段,也是寧夏規劃的16個省際高速公路出口通道之一。
在海平高速公路兩側,一排排整齊的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分布式光伏太陽能板投用后,預計可實現年發電量約270萬千瓦時,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2000噸、節約收費站和服務區電費約126萬元。”寧夏海平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王杰說。
海平高速公路率先在寧夏踐行“智慧+近零碳”服務區建設理念,設置了能耗監測、車流統計、停車誘導、智慧衛生間等平臺系統,利用收費站和服務區屋頂、服務區停車區及部分路基邊坡等空置資源大力發展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產業,進行“分布式光伏+儲能+充電樁”一體化建設。
海平高速公路堅持全壽命周期理念,把綠色低碳發展要求貫穿于建設全過程,應用了智能自動養生噴淋、污水收集循環利用等系統,節約水資源超5.5萬噸,節水率達23%;提出“全路段全幅全斷面”和“防排系統一體化”的黃土路基綜合治理方法,全線未設取土場,路基填筑材料均為挖方利用,是寧夏首例“零借方”工程,減少了對沿線原狀地貌的破壞。
在運營階段,海平高速公路應用氣象自動檢測、事故自動檢測、懸臂式情報板等設備,實現了路段車輛、事故、氣象等信息聯動;在強震區近斷層附近選取點位,開展橋梁緩沖消能限位構造研究,布設地震響應監測設備,與寧夏地震局對接進行長期監控,保障通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