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瓷、磨光、陰干,泥坯被送入搭好的柴堆,只待一場與火的相遇,出火便會呈現厚重的黑色。這時候,村民魯茸恩主已從整日勞作中短暫地放松下來,邊哼小調邊拍攝露天高溫燒陶的畫面。他要給黑陶傳習所奉上最新鮮的宣傳資料。
盛夏傍晚,記者一行到達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湯堆村時,炊煙已裊裊升起。藏式民居內,高湯的香味從現代感十足的廚房飄出,而香氣源頭的器具質樸古拙。那器具正是魯茸恩主自己制作的黑陶土鍋。
在這個海拔近3000米的藏族村,村民們習慣讓黑陶填滿自己的生活——點一盞黑陶酥油燈,圍著黑陶火盆煮茶夜話,為游客和愛好者傳授黑陶技藝……當地人告訴記者,這種具有文化儀式感的生活,是他們獲得感的重要來源之一。
“非遺自然地浸潤于村民的日常起居?!遍L期在此調研的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干部王鳳岐對此深有感觸。
魯茸恩主15歲跟隨父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族黑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諾七林學習制陶手藝時,尼西黑陶還“養在深山人未識”。全村手藝人只有6個,黑陶產量小、銷路少,帶來的收益只能換取口糧和基本生活用品。干部群眾在經濟發展難題面前陷入沉思:少數民族人口占89%、地處滇川藏交界處的迪慶,如何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匹配群眾生產能力、有遠見的發展之路?
“音樂、藏醫藏藥、民族手工技藝等大量具有特色的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富礦’?!钡蠎c州民族宗教委主任王國華回憶,除了在農業、旅游業等領域采取種種措施,黨委和政府把更多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記者了解到,2016年至2021年,迪慶州共實施了以搶救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內容的63個民族文化項目,覆蓋文學、歌舞、歷史、古籍、建筑等領域。2021年,香格里拉市在民族文化項目支持下,實施藏族黑陶燒制技藝文化傳承項目,修建了兩個黑陶燒制技藝車間,手藝人也得到專業的培訓。孫諾七林負責的黑陶技藝傳習所,就是在那時建立的。
從此,村民有了免費學習黑陶燒制技藝的場所,更多的人有了增加收入的一技之長?!懊褡逦幕椖康穆涞兀泊龠M了當地體驗式旅游業的發展?!钡蠎c州民族宗教委干部周海鷗說。
慕名而來的游客有了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學習體驗燒制陶器的平臺。但凡有人請教,同樣是傳承人的孫諾江才總是傾囊相授;游客時間有限,有時完不成燒制過程,魯茸恩主都會替他們完成,按預留地址寄到游客手里。一把把茶壺、一個個插花瓶、一只只陶罐被鄭重地打包好,跨越云嶺,運送到五湖四海。在魯茸恩主眼中,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建設家園、共同奮斗致富的經歷,如同陶器一般,耐得住高溫,經得起磨礪。
黑陶手藝人的獲得感還不止于此。在香格里拉市民族小學的“非遺課堂”上,學生們熟練地揉泥、塑形、雕刻,把黑陶做得“有幾絲原始韻味”?!斑@是對古老技藝的致敬,也是與大地親密接觸、感受泥土溫度的旅程?!?1歲的學生當增卓瑪說。
在這個國家民委命名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單位)”,非遺被認為是最具文化底蘊的課堂活動之一,滋養著漢、藏、彝、白、壯、苗、傈僳、納西等各族學生共同的心靈家園。尼西黑陶與納西東巴畫、京劇臉譜繪畫、漢服制作等課程一起,潛移默化地浸潤著孩子們的心靈,開闊著他們的眼界。
也是在這里,學生和黑陶非遺傳承人都把彼此當作獲得感的重要來源。一方擁有了專業技術精湛的老師,而另一方則看到了后繼有人的希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