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打中雕梁畫棟,把玩間描龍繡鳳。日前,當記者來到遵化市的“銀器小鎮”馬蘭峪鎮,近距離觀賞銀器手工打造工藝,不禁為能工巧匠們精湛的技藝所折服。
“遵化銀器產業源于清東陵的修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遵化市馬蘭峪鎮黨委副書記楊曉東介紹,特別是從乾隆年間開始,一批批能工巧匠陸續在馬蘭峪鎮一帶落戶,使皇家銀器制作技藝在此得以傳承,“目前,全鎮有銀器加工企業120余家,產業年銷售收入10億余元。”
遵化市魏永利金屬工藝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利公司”)總經理魏永利是一名“銀二代”。
“我的父輩就是制作銀器的手藝人。那時,我們的產品以過去宮廷用的銀首飾、銀酒杯等為主,產品單一,實用性不強,消費群體小眾。”魏永利說,接過父親的“接力棒”時,他便暗下決心,不但要傳承好這門“賺錢吃飯的手藝”,更要擔起讓傳統技藝煥發新生機的擔子。
在永利公司的展廳內,大小、圖案各不相同的茶壺及配套產品琳瑯滿目。
最好的傳承是創新。魏永利和同行們在生產銷售中發現,銀器與茶文化相結合衍生出的產品頗有市場前景。于是,“銀器小鎮”的匠人們行動起來,從仿制到自主設計生產,從“傻大笨粗”到精巧美觀,最終,通體發光、玲瓏華美的手工銀茶壺、銀茶杯成為小鎮的主打產品。
“如今,我們不僅能設計生產各類銀壺、銀杯1000多種,還可以進行定制化服務。”魏永利說,由于新產品將傳統藝術之美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很快產品就俏銷市場。
跑線、踩圖、勾邊……一組菊花圖案便生動顯現。在永利公司工作室內,銀器師傅們正在進行銀壺的鏨刻制作。
“我們通過圓雕、浮雕、鏤空等形式的不斷轉換,增加器具圖案的層次感,讓器具兼具工藝性和裝飾性。”銀器師傅楊淑英向記者講解其中的“門道”。
36歲的楊淑英是位寶媽。“生完孩子就出來當學徒,如今是第7個年頭,咱也算是老師傅了。”楊淑英說,有了這門手藝,月入三四千元。
魏永利介紹,近年來,企業陸續招收員工近600人,傳承技藝的同時,也帶動了就業。
“趙總,我這幾十把銀壺需要掐絲和點藍,這就給你送過去。”接受采訪間隙,魏永利不時接電話、談業務。這次電話那頭,是鎮上大唐銀器工坊負責人趙陽。
魏永利告訴記者,因為訂單加工有旺季和淡季,公司雖有全鏈條制作產線,仍存在結構性“急加工、用工荒”,所以同行之間取長補短、延鏈補鏈勢在必行。“我們負責銀壺壺體制作,把掐絲、點藍工藝交給合作廠家,節省了人力,生產效率提高三倍以上。”他說。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事半功倍。”楊曉東說,目前,在鎮政府的推動下,銀器制作行業各類資源逐步整合,產業鏈條更加完整。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