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連接韓江兩岸
俗話說“到潮不到橋,枉費走一遭”。在潮州,有一座古老的橋穿江而過。佇立千年,數經重建的廣濟橋,與洛陽橋、盧溝橋、趙州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千年古橋,風采更盛。如今的廣濟橋,正以開放的姿態,喜迎八方來客,向全世界講述著獨屬于潮州的歷史文化故事,并不斷推陳出新,迸發出新的活力與魅力,在歷史與時代的交互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十八梭船廿四洲”
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潮州太守曾汪命人在江中筑建了一個石墩,并通過86只梭船用鐵鏈連接,形成別具一格的浮橋,名為“康濟橋”,那便是廣濟橋最早的模樣。此后,古代潮州的歷任官員都承擔起繼續修建此橋的職責,從兩岸向江中心遞增橋墩,架起梁橋,減少浮船。
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涨暗闹匦?,將橋墩全面加固,在橋上建起了亭臺樓閣,方便往來民眾休憩、觀景。中間江心仍然用24艘梭船聯成浮橋,既方便船只通過,又方便泄洪,減少河水對橋梁的沖力;同時把橋命名為“廣濟橋”,取“廣濟百粵之民”之意。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丘其仁將江心的24梭船減至18只梭船,至此廣濟橋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格局。
潮州有一首流傳甚廣的民謠,“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只鉎牛一只溜”。據潮州市古城文物保護管理中心講解員劉堉榆介紹,這首民謠把廣濟橋的特色都融入其中。廣濟橋結合了梁橋、拱橋、浮橋三種橋梁形式,“十八梭船”組成的浮橋段,早上閉合,傍晚開啟,活動式的設計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洲”指的是廣濟橋的橋墩,因為體積龐大像四面環水的陸地,因此稱之為“洲”。自明代開始,廣濟橋上每座樓閣的建筑風格和兩面楹聯匾額都不一樣,從東西兩岸看都是不同的“十二樣”,于是民眾口中便稱贊為“廿四樓臺廿四樣”。
2003年,潮州市政府組織重修廣濟橋,該橋按照明代風貌全面進行修復,并于2007年竣工,遵循修舊如舊與保護文物的原則,在保留了古橋墩與古橋面的基礎上進行加固加高修建了新橋面,并修復樓閣12座,亭屋18座,重現“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經典格局,并定型為步行觀光橋供海內外游客參觀游覽。
“一里長橋一里市”
千百年來,廣濟橋見證潮州歷史變遷,成為海內外潮人的精神坐標,更是四方游客領略古城魅力的重要窗口。據介紹,原廣濟橋上的亭臺樓閣還兼做商鋪,作為舊時唯一一條潮州府城范圍內溝通韓江兩岸的橋梁,該橋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民眾販賣商品的熱鬧場所,有著“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美譽。
近年來,潮州在保護和修繕的過程中,將當地的非遺和古橋結合起來,積極探索“文旅+非遺”跨界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讓廣濟橋重現“一里長橋一里市”的熱鬧景象。
潮州市古城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黃智敏表示:“我們在橋上設置了陶瓷、麥稈畫、潮繡、木雕、手拉壺等6個非遺精品展區,并常態化邀請非遺傳承人在橋上進行技藝展演及舉辦非遺集市,結合知識科普、學習體驗、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進一步釋放廣濟橋的非遺活力?!?/p>
記者在橋上看到,橋上的各個非遺展區分品類陳列著精美展品,剪紙、手拉壺、木雕、潮繡等非遺傳承人在橋上展示著技藝,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
潮州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黃朝陽表示,自己經常在相關部門的組織下,在橋上剪一些充滿潮州元素的剪紙文創作品,并為游客介紹潮州的剪紙及剪紙背后的故事,希望能更好地推介潮州文化。
今年過年期間,2024年潮州燈光秀-無人機表演活動在韓文公祠前廣場與廣濟橋上方舉行,黑夜里,無人機群以天空為畫布,以廣濟橋為背景,勾勒出一幅幅秀美潮州畫卷。古橋之上科技散發光彩,彰顯了歷史文物與現代科技的和諧發展。
黃智敏表示,接下來,他們將用數字技術賦能文物新生,使廣濟橋在歷史與時代的交互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