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關鍵一橫,深中通道讓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城市群實現了跨海直連。深圳、中山之間的車程由此前的約2小時縮短至約30分鐘,兩地攜手進入“半小時經濟生活圈”。圖為深中通道通車首日,車輛有序通行。
人民視覺
深中通道通車試運營當日,深圳機場中山航空港以及深中機場專線同步開通。據悉,深圳機場中山航空港往返深圳機場的巴士每天共72班次。圖為旅客在深圳機場中山航空港值機區辦理業務。
中新社記者 陳 文攝
6月30日15時,國家重大工程、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圳)中(山)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
這是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路線全長約24公里,深圳至中山的車程將從此前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關鍵一橫,深中通道讓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城市群實現了跨海直連,有力促進大灣區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項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
跨越海洋見證通途
“站在自己參與建設的深中通道大橋上,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座雄偉的工程,我感到無比激動和自豪!”1999年出生的湖南衡陽小伙子雷健,大學畢業后便投身深中通道大橋的建設,成為深中通道深中大橋西索塔的一名技術員。
與雷健并肩作戰的,是來自天南海北的萬余名建設者,他們為了同一個夢想,相聚茫茫伶仃洋。歷經7年前期研究、7年艱辛建設,他們鑄就了深中通道海上天路、海底長城,用智慧鋪下了海底隧道的節節鋼殼,用匠心搭起了跨海大橋的條條纜索。
“讀書時觀看港珠澳大橋的紀錄片,覺得非常震撼,我為那些參建者感到驕傲,所以畢業后我就決定來到這里工作。”談及加入深中通道建設的原因,雷健如是說。
由于工程離岸,剛參與工作時,雷健面對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挑戰。“手機信號不太好,陽光又很強烈,我被曬得很黑。”雷健說。
雖然剛開始不適應,但很快雷健就習慣了。“下班后,同事們會一起聊天,領導們也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時常交流,讓我們減輕壓力。”雷健說。
參與深中通道建設的過程中,讓雷健印象最深的是看著199根“中國芯”被拉起。這里的“中國芯”指的是深中大橋所使用的主纜鋼絲,它是目前國內強度等級最高的懸索橋主纜鋼絲。
深中大橋上下游共設兩根主纜,單根主纜由199根索股組成,每股又由127根高強鋼絲組成,長約3公里、重約90噸,可承擔極限拉力高達740噸,是已通車運行的南沙大橋的1.5倍。
為讓懸索橋“生命線”更強勁、更耐久,深中通道項目建設者經過三年多的試驗探索,實現了“中國智造”的再突破,主纜強度由1960兆帕直接提高到2060兆帕,耐久性得到極大提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不負七年日與月,一橋飛架跨伶仃。深中通道歷時7年建設,項目團隊研發形成了15項世界首創的核心材料、關鍵技術和大國重器,創造了10項“世界之最”。
作為參加過深中通道建設的一員,如今雷健正奮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超級工程獅子洋通道的獅子洋大橋上。
深中“鵲橋”情滿珠江
2023年4月,殷先生因工作變動遷往珠海高新區,與住在深圳市寶安區的女友欒女士開啟了異地生活。
每周五的晚上,是殷先生最期盼的時刻。他匆匆下班,乘坐兩個多小時的巴士,穿越珠江之畔璀璨燈火,只為早些與女友相聚。在每周一的清晨,殷先生又不得不告別女友,踏上返回珠海高新區的路途,開啟忙碌的一周。
在大灣區,像殷先生、欒女士這樣的“周末戀人”“周末夫妻”并不少見。
此前,殷先生在從珠海搭乘順風車前往深圳時,遇到一位與之境況類似的順風車車主。該車主平時在珠海工作,只有周末才能返回深圳與愛人、孩子團聚,這樣的狀態已持續了五六年。
每周一次的相聚、每月八次的奔波、每年近百次的往返……這曾是殷先生與欒女士異地生活的常態場景,如今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發生了改變。
異地生活開啟后,殷先生、欒女士時刻關注深中通道最新建設進展,并終于在今年等到了深中通道6月30日通車的消息。
經過深思熟慮,兩人最終決定在馬鞍島安居。該島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區的起步區,是深中通道登陸中山市的第一站。
如今,殷先生、欒女士每天下班后都可以回家相聚。早晨,欒女士乘坐跨市公交經深中通道前往深圳前海上班,整個行程不到1個小時,殷先生則開車去珠海高新區上班。中山市成為兩人生活的新起點。
據了解,深中通道建成通車后,深圳、中山之間的車程由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內,兩地攜手進入“半小時生活交通圈”。
與此同時,大灣區不少城市推出了相應配套措施,更好地服務當地居民出行。深圳、中山兩市開通15至20分鐘一趟的跨市公交。此外,深中跨市公交線路在兩地都開通了接駁公交線路。
“深中通道開通后,極大地方便了兩地居民出行,不僅縮短了身處異地的親友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彼此間的心靈距離,希望未來大灣區交通能更加便利。”殷先生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說。
深中攜手“橋”見未來
時間回到2019年,瓦特智匯(廣東)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瓦特智匯”)負責人雷云波切入大功率LED驅動電源賽道,在深圳成立公司開始研發產品。為了進一步推動研發成果轉化,雷云波經過多番調研,決定將企業落地中山市小欖鎮,通過“深圳研發+小欖生產”模式,開啟企業發展壯大的“雙城記”。
“深中通道的規劃,讓公司在進行頂層設計時有了更科學合理的考量,即‘深圳研發+中山制造’。”雷云波分析,深圳有創新的土壤,在深圳搞研發很容易形成合力;中山則匯集了各領域的大國工匠,“中山智造”涵蓋各行各業,這里是高質量產業化的理想區域。
2021年7月,瓦特智匯在小欖鎮投產,引進了行業先進、自動化程度高的生產線,專注于中大功率LED驅動電源、光伏逆變器、工業電源等高科技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如今,隨著深中通道的開通,深中同城生活愿景也加速照進現實,雷云波對企業未來戰略發展布局有了更加清晰、更加篤定的思考。
“產品的研發和制造密不可分,研發與生產、供應鏈、品質、業務等部門間高效的日常交流對企業經營發展非常重要。”雷云波表示,深中通道大大縮短了深圳到中山的車程,這非常有利于公司深圳研發團隊與中山制造基地各部門間的高效協作,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研發速度,進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展望未來,雷云波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瓦特智匯將充分利用深中同城化的優勢,在深圳孵化一些前沿的科技項目,在中山小欖生產基地進行轉化量產。目前,公司準備啟動的項目有微型光伏逆變器和高速BLDC電機。
深中通道的開通,為深圳和中山兩地經濟合作與交流搭建了更加便捷的橋梁。未來,隨著兩城交通時間的縮短,企業間的互動將更加頻繁,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整合也將逐步加深。作為珠江西岸的重要節點城市,中山市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把握新機遇,中山市已經有所行動。今年中山市政府1號文件《中山市科技創新強市十五條》提出,支持深圳等外市科技計劃項目到中山開展成果轉化,享受國家、省級項目成果轉化同等政策待遇,對企業研發經費最高補助500萬元。
此外,中山市還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就近使用深圳科創資源,與深圳高校科研機構、技術服務平臺建立穩定的合作渠道,加快研發和成果產業化。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7月08日 第03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