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兩位青年科學家最近分別獲得天體物理學、古脊椎動物學的重要國際獎項,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xiàn)AST)首席科學家李菂獲馬塞爾·格羅斯曼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幼安獲史天秀獎。
近日舉行的第十七屆馬塞爾·格羅斯曼會議向李菂頒發(fā)馬塞爾·格羅斯曼獎,表彰其領導團隊利用“中國天眼”等探索動態(tài)宇宙取得的多項創(chuàng)造性成果,“實現(xiàn)星際磁場的精確測量,推動快速射電暴研究進入高統(tǒng)計時代”。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網絡主任雷莫·魯菲尼表示,李菂和“中國天眼”為天文研究作出顯著貢獻,將激勵更多后來者參與研究事業(yè)。
資料圖:李菂研究員介紹“中國天眼”發(fā)現(xiàn)年輕而奇特的重復快速射電暴相關成果。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李菂也成為首位憑借在中國國內取得的學術成果獲得馬塞爾·格羅斯曼獎的科學家。他說,人類擁有同一片天空,天文學的國際開放是必然。加強中歐合作,特別是雙方天文數(shù)據(jù)的開放共享,能夠極大地促進前沿探索。
瑞士數(shù)學家馬塞爾·格羅斯曼曾在愛因斯坦建立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數(shù)學幫助,以其名字命名的馬塞爾·格羅斯曼獎是國際物理學界重要的獎項之一。該獎由國際相對論天體物理中心于1985年設立,每三年頒發(fā)一次,旨在表彰在相對論天體物理學、引力物理學和宇宙學等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6月下旬在加拿大舉行的第17屆早期脊椎動物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朱幼安獲頒史天秀獎,是中國學者首次獲得該獎項。他表示,得到同行認可很開心,將繼續(xù)在古生代的海洋中和早期魚類一起“遨游”。
朱幼安副研究員獲頒史天秀獎,高舉魚化石模型獎品。朱幼安/供圖
朱幼安主要從事最早期有頜脊椎動物研究,在志留紀盾皮魚類研究、硬骨魚類、軟骨魚類及兩者器官和特征起源等方向都取得重要成果。他依據(jù)腦和內耳精細比較解剖學工作提出的有頜脊椎動物早期系統(tǒng)演化新框架,正受到越來越多關注和新證據(jù)的證實。
史天秀獎以早期脊椎動物研究界“斯德哥爾摩學派”創(chuàng)始人埃里克·史天秀名字命名,是目前國際上關于早期脊椎動物研究唯一專門設立的獎項,旨在表彰該研究領域內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并具有影響力的青年學者。
據(jù)了解,“中國天眼”自驗收以來,設施運行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年觀測時長超過5300小時?;诔哽`敏度優(yōu)勢,“中國天眼”已成為中低頻射電天文領域的觀天利器,在納赫茲引力波探測、脈沖星物理、快速射電暴起源、星系形成演化等領域產出一系列世界級成果,已成為全世界天文學家探索宇宙最重要的望遠鏡之一。
20世紀60和8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彌曼兩次赴瑞典,在“斯德哥爾摩學派”兩位巨擘史天秀和雅維克的指導下,使用連續(xù)磨片法研究早期肉鰭魚類先驅楊氏魚腦顱精細解剖結構,奠定了中國在早期脊椎動物研究界保持至今的前沿地位。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