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廠搬運、分揀貨物及裝配設備,到居家疊衣服、泡咖啡、削黃瓜,再到秀“才藝”、與人互動、登長城……人形機器人憑借其聰明的“大腦”、敏銳的“視覺”及靈巧的“雙手”已經從科幻奔向現實,越來越多地參與到人們的生活中。
人形機器人是具備人類外形特征和行動能力的智能機器人,以雙腿行走的方式,通過手臂和身體的協調實現相應功能,具備語義理解、人機交互、自主決策等能力。
面對廣闊的市場前景,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相關風險挑戰如何應對?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相關企業與機構,一探究竟。
技術迭代加速產品落地
隨著研發技術迭代升級,人形機器人量產不斷加大,其正從實驗室走向真實的工廠、家庭,商業化落地提速、規模化應用可期。
談及當下人形機器人產業應用情況,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來自于特種、制造、新能源等典型場景的應用需求日漸上升,迫切需要推動人形機器人的示范應用,提升其相關能力。“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圍繞4大板塊,聚焦破解16項共性技術難題,希望通過圖紙和代碼等資料的開源共創,助力產業發展。目前我們已經發布國內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公版機‘青龍’,支持多模態機動、感知、交互及操控功能,并上線了OpenLoong開源社區,加速產業孵化。”江磊說。
借助相關技術創新,上海開普勒探索機器人有限公司著力打造應用于智能制造、倉儲物流、特種行業等領域的高智商藍領機器人。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胡德波介紹:“我們希望能把人類從無聊、重復及危險的勞動中替換出來,解放生產力。公司擁有多項自研自制工藝,現在正對最新的5.0代產品進行組裝測試,預計今年下半年進行小批量產出,隨后再通過場景測試進入實際部署。”
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人形機器人系列也已率先進行商用開發,正在進行場景應用測試。公司聯合創始人閆維新說:“目前我們的運控算法已進入新的一代,具備較強的泛化能力,能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一定的場景適應性。另外,我們正在研發的機器人任務垂類模型,結合大語言模型,實現任務下達后的自主感知、導航和軌跡規劃,并完成任務的執行,服務未來場景。”
此外,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發布了一款名為蓋博特(Galbot)的具身大模型機器人。據悉,該款機器人擁有全球領先的泛化物體抓取技術,掌握類似開柜子、開抽屜、晾衣服等技能,未來將應用于家庭環境中,提供康養、家務等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過程中,其售價普遍較高。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產人形機器人售價普遍在60萬元以上。然而,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到,不久前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旗下新款人形機器人“UnitreeG1”,其中基礎款售價僅為9.9萬元,大大降低了購買門檻,有助于推動人形機器人走入日常生活。
資本競逐助力產業優化
關鍵技術的突破躍遷不僅加快了人形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也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小米、美團、比亞迪等知名企業競相“押注”這一賽道。
作為國內最早專注于“科技創新+產業賦能”的專研型創投機構,云啟資本自去年初將目光投向人形機器人產業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多次出手,將其應用版圖擴展到工業、農業、家庭等多個領域。云啟資本執行董事韓義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人形機器人是大模型時代‘軟硬結合’領域能產生良好效果的方向,我們正在全面關注。”
對于投資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參考因素,韓義說:“首先團隊的技術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為人形機器人企業做的產品需要綜合性技術,例如軟件、AI算法、自動化及控制技術等都需要懂。其次,需要考慮業務的延展性。當前人形機器人這一領域十分泛化,場景太多,企業需要懂得如何把現有成熟的技術組合成可供用戶使用的一種產品或者服務。然后,企業還需要有豐富的工程能力,也就是經驗,爭取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良好的產品效果。”
對于投資的注意事項,韓義提到:“新技術從出現到最終落地都會經歷漫長的過程,尤其在最早概念期,市場會產生很多‘泡沫’,所以大家不管是投資還是創業,都要更加明確自己的目標。在人形機器人這個領域,大部分細分創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來反復試錯,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同時他稱,人形機器人賽道很寬,破局點要看哪一家公司能夠先產生可持續規模收入。因為與“ToB”(面向企業)的商業模式相比,“ToC”(面向客戶)的場景更容易成就更大的公司。對此韓義建議,企業在做科技類創業時,因為沒有既定的商業模式可以去效仿,也會遇到不確定的風險,所以要時刻保持耐心和初心。
談及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投資,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黨支部書記、副秘書長徐琦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首先要關注創始人及其團隊的背景,其次要看是否有較清晰的產品規劃,比如在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或大腦、小腦及本體方面有沒有技術突破。最后是場景,比如未來規劃里是否有明確可以落地、規模化的場景。“我們也專門設置了人形機器人工作專班,圍繞機器人產業全要素進行全方面生態服務,包括組織活動、開源生態構建、標準制定、人才服務、場景對接、投融資對接等。”徐琦說。
多重挑戰引發行業思考
當前,人形機器人為人類生活帶來了便利,但也造成了挑戰。產業熱度背后,如何有效規避風險?行業專家們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人工智能金融學院院長、教授邵怡蕾表示,機器人進入人類世界所引發的法律和倫理層面的討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法律定義和身份問題方面,機器人是否應該被賦予法律人格以及機器人在法律上是“物”還是“人”?在責任歸屬方面,當機器人對人類生活生產造成傷害時,如何進行責任認定?在隱私和數據保護方面,如何完善機器人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法律法規,保障人類的個人隱私權和數據安全?
聯合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說,人形機器人產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倫理挑戰也逐步浮現。“人形機器人的底層能力驅動是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外部是人形的物理形態。AIGC在賦能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同時,帶來的侵犯隱私問題成為不容忽視的倫理風險。再者,雖然人形機器人可以滿足與人類的互動需求,其擬人的形態也更易于被人類接受,但也提高了造成人類沉迷的風險。”對此,她建議構建更完善的機制來應對這些挑戰。尤為重要的是科技發展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包括堅持人類主體地位、保障人類基本權利等。
除了學術考量,業界專家也為人形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把脈”支招。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秘書長鐘俊浩說:“我認為,在人形機器人技術高速發展的基礎上,要找到產業發展與風險把控的平衡點。當前技術的發展已超想象,因而我們要在合理合規的情況下更好地推進技術發展。”
對于如何防范人形機器人帶來的風險,京東集團副總裁、法律合規與知識產權部負責人胡煥剛表示,首先,應把人形機器人放在人類倫理規則和社會規范的框架中;其次,搭建權責利統一的規范體系;最后,可以考慮設計強制的數據加密標準,推行機器人編碼與購買登記、使用者教育培訓以及機器人倫理檢測機制等。“我相信通過多管齊下,人形機器人未來一定可以健康快速發展”。胡煥剛說。
騰訊公司法務副總裁李佳在回應人工智能的法治保障時提到“價值對齊”的概念,即如何讓大模型的能力與行為跟人類的價值進行有效銜接。她說:“‘對齊’的落地非常復雜,需要產業領域和理論領域共同合作。尤其是機器訓練過程中的規則制定離不開法律,如何從實體和程序角度保證規則制定的公平性、公正性及透明度,是法律界需要考慮的問題。”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7月15日 第04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