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在酒后開啟智能駕駛輔助,算酒駕嗎?”“開啟NOA(智能領航輔助)后,我是不是可以在上班路上邊‘開車’邊化妝?”隨著城區NOA落地聲起,有車企放出“今年全國都能開”目標。然而,現實情況卻“很骨感”。出于安全等原因,當下法規法律對NOA等有駕駛上的約束。更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高速或城區NOA都只是“可用”階段,距離“好用”“愛用”還有距離,高階智能駕駛系統量產落地仍然面臨挑戰。文、圖、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鄧莉
知識點
NOA全稱為NavigateonAutopilot,常譯為“領航輔助駕駛”。通過NOA,用戶可在特定道路范圍實現點對點的導航輔助駕駛功能,車輛可在無人接管情況下到達目的地。
城區NOA“全國能開”?
大部分只是“可用”階段
2024年已經過去一半,車企智能駕駛的競爭點從開城數量集體轉向“全國都能開”。而且今年喊出NOA“全國都能開,每條路都能開”的不只是一家,不僅有華為、小米這類跨界造車者,還有比亞迪、小鵬、理想、極越這幾家專心造車的新能源車企。
不過,在7月舉辦的中國汽車論壇上,作為NOA的供應商,地平線總裁陳黎明指出:目前已量產的城區NOA大部分只是“可用”階段,未達到“好用”階段,更距離消費者“愛用”甚遠。
他分析指出,目前NOA主要的問題包括“通行效率低、行為不擬人、‘快速開城’導致可用性下降,通過率低”等情況。同時,陳黎明也說了一句大實話:“真正好用的智駕,不僅要保障物理安全,更重要的是心理安全。”
相關數據:自動駕駛市場規模預計達2880億元
國信證券分析表示,2023年,車主購買帶有城區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占我國乘用車市場整體的0.3%,市場規模約27億元;至2025年,若在廣汽、理想、小鵬、比亞迪、問界、小米、蔚來、吉利、特斯拉等車企聯合發力下,國內帶有城區輔助駕駛的自動駕駛滲透率預計達6%,市場規模約510億元;到遠期,假設我國80%乘用車搭載城區輔助駕駛功能,其中60%的車主愿意支付2萬元買斷費用,我國乘用車自動駕駛市場規模預計達2880億元。
法規怎么說?
酒后開啟自動駕駛輔助功能,仍應認定為酒后駕駛
NOA能給人們生活帶來多大便利?本文開頭消費者的疑問是否能解答?至少從相關交通法規來看,對NOA智能駕駛的法規約束依然很多。如“珠海公安”官方公眾號在7月推送中就針對熱點普及相關知識。有市民詢問:“酒后開啟自動駕駛(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算酒駕嗎?”為此,珠海公安舉例今年3月4日發生在浙江寧波的一個真實交通事故:案例中喝酒后的孫某上車后,啟動車輛的駕駛輔助系統,設定好車速和車道保持,就開始睡覺,隨后與前車發生了碰撞事故。經交警認定,孫某因未按操作規范安全駕駛車輛、未取得駕駛證駕駛機動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過錯,負事故主要責任。
珠海公安以此為例表示,輔助駕駛系統可以在單一車道內實現有限的自動駕駛,但駕駛員依然需要對車輛擁有控制權且隨時能夠接管車輛,酒后開啟自動駕駛輔助功能,仍應認定為酒后駕駛。所以,警方回應很明確,使用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時容不得一點走神。
趨勢:智駕技術路線一直在變
為何說NOA仍然不成熟?因為不僅眾多車企仍在舊技術路線上嘗試突破瓶頸,新技術也在不斷迭代。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蔚來、小鵬、理想和比亞迪等紛紛提出自身“輕地圖、重感知”的城區NOA落地時間表,而華為、極越、小鵬等更進一步,目標是做到真正無圖的城區NOA。但從今年初開始,由于受到特斯拉的啟發,智能駕駛技術又轉向端到端技術(End-to-End)。
從事智駕系統開發的工程師陳煌告訴記者,與傳統的多模塊方案相比,端到端自動駕駛方案將感知、預測和規劃整合到單一模型中,簡化了方案結構,可模擬人類駕駛員直接從視覺輸入做出駕駛決策,以數據和算力為主導,能夠有效解決模塊化方案的長尾場景,提升模型的訓練效率和性能上限。
從當前技術發展趨勢來看,目前,NOA功能從高速NOA向城區NOA發展,城市無圖NOA已成為下一階段的技術需求。
觀察:安全上路還需理性“放行”
對于自動駕駛產業的發展來說,城區NOA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但在安全上,業內認為需要更加保守,并且從法規上理性“放行”。業內提醒,現階段所有品牌方給出的城區NOA解決方案都屬于在特定條件下的輔助駕駛能力,而不是智能駕駛,更不能完全代替駕駛員的人工駕駛。如果部分車企把城區NOA作為營銷噱頭,避開其現有功能真實水平,就是難免會誤導消費者。
從目前來看,高速NOA能夠緩解長時間駕駛的疲勞感,可以算是一種“舒適配置”,而城區NOA意義不大,因為大多數人每天市區通勤駕駛時間都不會太長。對用戶來說,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當下不需要將城區NOA功能的有無當作選車的關鍵因素。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