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ChinaTravel”成為近期高頻熱詞,相關視頻播放量超10億次。國家移民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占比58%,同比增長190.1%。國家移民管理局預計今年下半年外國人來華熱度將持續升溫。
在一系列政策“大禮包”的推動下,越來越多外國游客選擇來華旅游。在此背景下,我國入境游加速回暖。
免簽政策持續優化廣迎全球游客
從免簽“朋友圈”擴大,到全面實施郵輪入境免簽、擴大郵輪口岸過境免簽范圍,我國免簽政策持續優化。特別是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不斷擴容,持續拉動我國入境游增長。其實,我國自2013年1月起就開始實施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截至目前,中國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國家已達54個,覆蓋美國、加拿大、英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國內城市中,長沙、哈爾濱、桂林等實施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深圳、重慶、成都、西安、昆明等20個城市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來自攜程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享受72/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54個國家的游客,入境中國旅游訂單環比一季度增長28%。
利好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國游客特別是旅游博主來到中國,他們通過視頻等形式展現出中國人民的熱情友善以及中國生活的豐富多彩。相關內容吸引不少網友關注,且催生出了諸如“City不City”等的熱梗,一些城市與旅游目的地也因此再次火爆“出圈”。
“入境游市場顯著增長,是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的表現。而且國際社會對中國文旅市場的興趣也在不斷提升。”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入境游加速回暖反映出我國旅游業正在不斷發展和完善,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力也在增強。
“無論是過境免簽政策,還是雙向、單向免簽,體現出的都是我們希望用更加開放的胸懷廣迎天下客,讓更多的國際友人了解更真實、更有魅力的中國。”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云稱,我國鼓勵發展入境旅游,也有利于促進境外投資、考察、貿易等的開展。
優化服務提升外國游客體驗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華旅游,我國旅游企業和目的地也不斷推動支付、住宿、出行、景區門票等產品及服務的優化,提升外國游客游玩體驗。
中國城市報記者從攜程了解到,今年4月,專車入駐攜程國際版Trip.com,直面境外游客提供接送機服務。目前,攜程專車服務已落地全國26個熱門入境游城市。攜程專車還發起“WelcometoChina”活動,境外游客在Trip.com預訂暑期飛往成都、上海、北京、廣州、深圳、重慶、西安等七城的機票,領取優惠券即可享受一次免費接機服務。同時,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還聯合攜程專車為來蓉的境外游客贈送熊貓行李牌、熊貓玩偶等特色入境伴手禮。
針對境外游客購買門票的需求,Trip.com除聯合國內2000多家景區開通在線購票服務外,還在八達嶺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等近30家景區落地國際版售票機,支持多種語言、多種支付方式購票。
值得注意的是,入境游客在中國旅游越來越便利,比如移動支付提升了中小額消費場景的便利度,境內電子錢包與國際卡組織合作推出了境外銀行卡綁定電子錢包的支付方式。2023年,外卡內綁交易快速增長,為數千萬名小微商戶打通收款渠道。此類交易呈小額高頻特征,超過八成的手機綁卡交易單筆金額小于200元。入境游客使用手機移動支付的主要生活場景為乘地鐵、坐公交車、打的和點外賣。入境游客在交通出行消費上,也開始使用滴滴出行、12306等應用程序叫網約車和訂高鐵票。同時,他們還用美團、餓了么APP點外賣,通過小紅書等平臺看直播、購物。
各旅游目的地也鉚足力氣,把握機遇吸引客流。中國城市報記者梳理資料了解到,長三角地區將推進境外人員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全域實施;川渝兩地聯動實施境外人員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安徽努力爭取境外人員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落地;河南鄭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在出入境現場設置了專門的144小時過境免簽手續辦理區域及通道,調整了口岸引導標識,放置臨時入境外國人入出境卡填寫模板、前置指紋采集儀等,優化外國人入境通關流程,提高游客通關體驗感。
入境游發展仍任重道遠
盡管一系列入境政策“大禮包”及具體措施加速了我國入境游的回暖,但客觀上,現階段我國入境游發展仍存挑戰,不容忽視。
中國旅游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入境旅游發展報告——恢復與展望》提到,我國入境游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這幾方面: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際旅行成本較高,國際關系以及地緣政治摩擦影響因素增多;國內旅游“擠出”效應凸顯,熱門目的地過度擁擠,景區、住宿企業等習慣于接待國內游客,服務入境游客的意識較為有限;外國人在華旅行便利度仍有提升空間,打車難、熱門景點預約難等問題仍較為普遍;產業生態重構,需重新搭建合作“朋友圈”;人才不足,產品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也有不少外國游客袒露過心聲,稱語言障礙是他們來華旅游面對的一大難題。
對于以上挑戰,柏文喜建議,加大對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專業水平;開發更多具有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的文旅產品,以滿足不同外國游客的需求;同時還需要繼續加大投入,完善交通、住宿、餐飲、娛樂等基礎設施。
“雖然中國在國際旅游市場中的影響力呈整體上升趨勢,但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入境游目的地仍集中在傳統的國際都市及邊境城市群。”絲路社會科學院經貿合作部主任王建嬌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同樣有著國際免稅購物島定位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在中東、中亞區域市場的知名度,相較同定位的濟州島仍有明顯差距,而這也是中國新興國際旅游目的地及特色文旅類產品在全球市場中面臨的普遍性問題。
目前,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帶有“ChinaTravel”關鍵詞的視頻幾乎自帶流量,引發大量海內外網友“圍觀”。有我國旅游從業者調侃稱:“這‘潑天的富貴’終于輪到入境游了,應該好好搏一搏!”
“移動互聯網SNS(社交網絡軟件)國際平臺的傳播,相較于傳統宣傳和推廣手段,在內容生產及傳播范圍上具有更加多元化的優勢。內容足質足量的生產在一定程度上能助推傳播范圍的增大,而注重分享與推薦功能的SNS平臺,同時也是最好的口碑評價窗口,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將一熱點內容進行跨地域、大規模的傳播。”王建嬌說。
此外,當下5G和AI盛行,將科技元素與旅游結合已勢在必行。財經評論員張雪峰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提到,未來應積極建設智慧旅游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行程規劃、景點介紹、在線購票、導航和翻譯等功能,提升游客的整體體驗。同時,提供線上客服和多語言支持,方便外國游客咨詢和解決問題;加快景區和城市的5G網絡建設,提升網絡速度和穩定性,確保游客在旅行過程中能夠隨時在線,分享旅行體驗、獲取即時信息。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7月22日 第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