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沭縣錦園社區舉辦親子手工活動。
山東省臨沭縣鳳凰社區聯合商圈舉辦“鄰里節”活動。
山東省臨沭縣沭河社區設立幸福食堂解決老年人就餐難題。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城市景觀風貌。
面對社區居民結構復雜、訴求多元的現狀,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深入貫徹“紅網工程”精神要求,堅持系統求解,通過優化城市基層治理機制體制、建強社區先鋒隊伍、提高訴求辦理質效、豐富社區服務供給,不斷提升城市社區治理效能,形成了以黨建促善治,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的良好局面。
優化體制機制搭建“主框架”
城市基層治理工作面廣量大,頭緒繁雜。臨沭縣著力完善頂層設計,搭好城市基層治理的“四梁八柱”,建立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
推動專班化運行。在全市率先成立并實體化運行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辦公室,由縣委書記、縣長任雙組長,下設社區黨建、網格治理、“紅色物業”等5個工作專班,由分管縣領導擔任各專班組長,分線推進、齊抓共管,從組織、民政、住建等相關部門抽調6名業務骨干集中辦公,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各項日常工作。
堅持片區化管理。著力完善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體系,將全縣43個城市社區劃片集中管理,成立5個城市社區片區黨委,優選5名城市工作經驗豐富的街道班子成員擔任片區黨委書記,配強30余名業務骨干,專職負責城市社區日常工作,在不改變現有隸屬關系和職能邊界的情況下,跳出條線視野,加強條塊協同,將問題解決變得直接化、扁平化、高效化。
實施精準化考核。將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工作作為差異化考核指標,納入黨(工)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單臺比擂、專道賽馬,壓緊壓實街道黨工委主體責任,層層傳達壓力;同時,簡化城市社區考核辦法,聚焦熱線工單辦理、民生事業等重點工作,優化考核占比,提高考核的精準性和干部工作的積極性。
壓緊壓實責任抓牢“關鍵人”
抓城市基層治理工作本質上是抓“人”的工作,臨沭縣緊盯城市基層治理關鍵環節的關鍵人員,著力抓好社區干部、黨員、業委會成員等三支隊伍,壓實治理服務主體責任。
育強社區“領頭雁”。選優配強社區干部,建強城市基層治理中堅力量。聚焦“選優”,由街道黨工委牽頭,組織候選人公開競職演講,通過法定程序選舉產生397名社區干部,選出居民信任的“當家人”,為社區治理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持續“管嚴”,堅持嚴管厚愛相結合原則,出臺《全縣城市社區干部規范運行管理辦法》,從選育管用等8個方面進行規范,明確12種扣罰報酬、10種停職免職負面情形,每年對社區干部進行1次政治體檢,先后清理負面清單人員4人,提高了社區干部隊伍純潔性。做到“用好”,堅持“書記抓、抓書記”,開展社區干部“提能增效”行動,優化培訓制度,破解社區干部工作規劃性不足、危機感不強、業務水平不高等問題。先后組織外出學習13次、組建“新老書記搭檔幫帶”20余對,社區干部履職能力持續提升。
用好服務“先鋒隊”。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其深度融入社區、助力服務。創新“雙評價”機制,選派2266名在職黨員擔任樓棟長、19名領導干部擔任“紅領書記”,明確規定在職黨員要立足自身職責和專業特長,通過辦理群眾訴求、鏈接單位資源等方式參與社區治理,每年至少參與5次,對連續2次不參與社區服務的進行談話提醒,連續3次的進行通報批評,在職黨員服務社區情況與個人年終考核、評先樹優相掛鉤。同時,將服務社區情況納入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內容,引導在職黨員下沉社區、服務群眾。例如,翡翠星城在更換物業期間,社區21名在職黨員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聯合走訪業主600余人,搜集意見建議2000余條,協助召開4次業主大會,歷時1個月依法解聘物業公司,同時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2支,承擔起物業交接期間衛生打掃、垃圾清運等工作,以黨員帶著群眾干保障了社區過渡時期的正常運轉。
培優群眾“代言人”。以業委會規范化建設為抓手,激發小區治理的內生動力。通過改選、調整小區業委會,督促業委會規范履職,發揮作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物業管理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6條業委會成員任職資格條件,引導社區“兩委”干部和黨員通過法定程序參選業委會,推動業委會成員中黨員占比達到60%以上,其中210名社區“兩委”干部、黨員擔任業委會主任、副主任,占比66.25%;明確8條業委會成員負面清單,聯合公檢法等10余家部門,對全縣1400余名業委會成員進行資格體檢,調整選配業委會成員55名,保證業委會隊伍的純潔性。例如,平安社區針對甌龍現代城小區原業委會不作為、服務質量不佳的問題,發動“兩委”干部、小區樓棟長,利用一早一晚時間,走訪720余戶居民,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成功改選小區業委會,新推選產生7名業委會成員,其中社區“兩委”成員兼任2名,占比近30%,黨員6名,占比85%以上,在新業委會的配合下,成功清退了小區原有物業企業,引進了新物業企業,社區面貌煥然一新。
聚焦訴求化解打好“組合拳”
群眾利益無小事,抓好訴求辦理是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質效的必答題。臨沭縣以社區物業類工單辦理為抓手,緊盯居民訴求,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未訴先辦強預防。堅持源頭發力,提升物業服務帶動工單數量下降。開展物業領域“三轉兩提”活動,實行末位淘汰制,按照不低于1%的比例,2023年度撤換調整不勝任、不合格物業經理15名。探索履約保證金制度,由街道黨工委牽頭,按照小區物業服務費用年度應收額5%—10%的比例,收取物業企業履約保證金,在物業企業履職不及時、服務不到位的情況下,由街道啟用履約保證金,采取緊急處置措施,保障居民合法權益。如臨沭街道陽光社區針對供熱管道老化損壞問題,及時啟動履約保證金5000元對供熱管道進行維修,確保按時供熱,實現未訴先辦。推廣小區監督員機制,選聘110名工作人員任小區監督員,加入各小區物業管理微信群,通過線上線下動態明察暗訪,及時發現小區問題,提醒和督促物業公司處理業主訴求,同時將小區監督員日常監督了解情況納入物業企業考核,自實行小區監督員制度以來,累計收到并解決業主群內反饋問題530條,對8家辦理訴求不及時的物業公司進行了約談,市級重點小區華豐現代城在更換物業經理后,月平均工單量從26件下降至8件,成效明顯。
接訴即辦重時效。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現“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建立居民訴求多渠道收集機制,堅持以力量下沉推動問題上浮,通過書記接待日、廣場述職、敲門行動、書記“碼”上辦等4種渠道,建立摸排情況臺賬,及時掌握居民訴求和意見建議,繪制“民情氣象圖”,確保問題訴求應收盡收;建立社區協商議事機制,每月由社區黨組織牽頭,聯合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召開“四位一體”聯席會議,同時吸納社會組織、駐社區單位等參加,搭建多方議事平臺,推進簡單糾紛類問題自行解決,隨收隨辦,累計收集并解決群眾訴求8000余件。紅石湖社區居民在社區接待日反映車庫潮濕積水,物業公司當場認領,立即安排8名保潔人員進行清理,并花費4萬元購買除濕機、維修通風系統,徹底解決了地下車庫潮濕積水問題。
有訴共辦聚合力。緊盯城市治理涉及職能部門多,資源力量統籌難、部門權責不清等突出問題,統籌多方力量,共解群眾訴求。出臺《“職通民聲”—臨沭縣部門聯動履職工作指導手冊》,引用法律條文278項,規范性文件137個,逐項明確物業領域5大類46項群眾訴求“由誰干、干什么、怎么干、怎么配合干”。建立縣級提級辦理制度,搭建“社區點題、部門答題”協商議事平臺,針對社區治理難題,由城市基層治理辦公室牽頭,整合住保、城管等部門力量,召開聯席會議提級督辦,有效破解部門在城市治理中職責不清、聯動不足問題。同時對于連續3次及以上被提級督辦的,移交縣委作風效能辦公室進行督辦,并對相關單位開展履職分析和監督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存在不作為、慢作為、冷作為等問題的部門或個人,由縣委進行約談。2023年先后召開專題分析研判會20余次,約談街道黨工委、職能部門等9個,投入2300萬元,改造老舊小區15個,累計解決樓頂滲水、城市內澇等物業領域難題30余件,群眾滿意度明顯提高,物業類工單降幅居全市前列。
優化社區服務繪就“同心圓”
為補齊城市社區在專業力量、要素保障、服務形式等方面的短板不足,近年來,臨沭縣發揮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著力在強隊伍、夯基礎、搭平臺方面集中發力,推動形成“就餐在門口、養老在社區、服務零距離”的服務新格局。
夯實服務基礎。把社服用房作為社區收益、服務群眾的重要基礎。推動社服用房應收盡收,由社區黨組織牽頭,統籌業委會、紅領書記、在職黨員等力量,通過協商會談、現場執法、起訴侵占等方式,收回社服用房1.6萬余平方米。實現社區資金培源增量,引導社區黨組織在充分配置社區服務陣地后,探索通過出租閑置用房、領辦集體經濟組織等市場化的手段,在豐富社區服務供給的同時,增加小區公共收益。同時,在街道層面建立公共賬戶,按照“業委會申請、社區黨組織審核、街道黨工委審批”程序,從嚴監管小區公共收益。目前,全縣已出租閑置社服用房3000余平方米,實現小區收益80余萬元,變“沉睡資源”為“增收引擎”,筑牢了社區服務根基。
充實服務力量。把社會組織作為補充社區服務的專業力量。著眼內部培育,實施社會組織培育專項行動,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指導黨員志愿者、社區能人等自發成立自行車協會、太極拳協會等社區社會組織43個,廣泛參與社區治理,提供休閑娛樂、志愿活動等服務,推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加強外部引進,針對社區自有組織規模小、覆蓋范圍窄的問題,由社區黨組織搭建平臺,突出一老一小,引進養老機構、孤困兒童服務團等專業社會組織50余個,開展“紅心慈善進社區”“助殘陽光”等活動,將社區需求與社會資源精準鏈接,圍繞矛盾調解、社會救助等服務短板,救助弱勢群體1000余人次。
豐富服務內容。持續推進惠民便民場所建設,落實“服務是最好的治理”理念。探索“社區診療點”模式,由社區提供陣地,衛生院提供醫護人員和24小時自動取藥機,讓居民在家門口即可專業就醫、平價購藥;建設特色小區驛站,以小區黨支部為單位,結合小區類型和居民構成特點,因地制宜設置助老服務、騎士愛心等驛站125處,滿足不同類型居民服務需求,打造全齡共享服務空間;開辦社區幸福食堂,由社區黨組織牽頭,通過國企助力、民企合作、社會組織參與等3種方式,開辦社區幸福食堂10處,為社區居民提供就餐便利;創新服務載體,以位置相近的3—4個社區為一組,在黨組織聯合牽頭下,每月舉辦1次“萬市大集”活動,將便民服務“打包”送到群眾家門口。目前已舉辦社區“鄰里節”等活動600余次,服務社區居民10萬余人次。臨沭街道及下轄沭河社區全部入選省級“青春社區伙伴計劃”示范項目。(圖片由臨沭縣委組織部提供)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7月22日 第28-2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