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時期大型木結構水井、越國時期筏狀地栿建筑、越國時期的馬遺骸……經歷5個多月的搶救性發掘,在地下沉睡了約2500年的越國大型建筑基址揭開神秘面紗。
在國家文物局近日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發布了四項重要成果,浙江省紹興市稽中遺址最新考古成果位列其中。結合文獻記載,考古專家推測為越國遺存。稽中遺址的考古發現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越國大型建筑基址的存在,并通過考古成果實證了紹興2500年建城史,為探尋越國都城提供了重要線索。
稽中遺址位于紹興市越城區投醪河畔的稽山中學內。相傳投醪河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出兵伐吳前,將美酒倒入河中與士卒共享的簞醪勞師之地。7月23日,記者走進紹興稽中遺址考古現場,近距離探訪越國大型建筑基址。
“稽中遺址內的木構建筑基址規模之大、等級之高、保存之完整,國內罕見。”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龍彬說,去年9月,在稽山中學改擴建項目施工中發現大型木材并出土相關文物,今年2月,經浙江省文物局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該遺址進行發掘,目前發掘面積近3000平方米。
考古現場散落著各種石板、木板、碎瓦,用浸濕的毛氈布蓋著的木頭以及標記著各種數據的土坑……李龍彬用激光筆指著考古探方坑壁,一條條白線標注了戰國、西漢、東漢、唐、宋等多個時期的地層堆積,他接著說道:“這護欄標示的地方,越國遺跡距離地表大約五六米深。”這意味著,現代紹興居民的日常生活面和2500年前的越國古人生活面之間,只隔著6米土層,仿佛一層薄薄的時光塵埃。
考古發掘區內,考古工作者正小心翼翼地清理著一口戰國時期的木壁水井,古井的木壁已被歲月侵蝕,但其精巧的構造和堅固的結構依然可見。而在一旁,一組筏狀地栿安靜地躺在土中,狀似一艘靜臥水上的小舟。這些地栿經碳14測年,絕對年代為距今約2500年,是越國遺存。
類似的古代水井在稽中遺址內目前共發現有18眼,戰國時期的古水井僅此一眼,系木壁結構且首次發現,經碳14測年,井壁絕對年代為距今約2530年,此外還有漢六朝時期磚壁結構水井16眼,民國時期水井1眼。
據現場考古工作者介紹,紹興稽中遺址現存堆積主要分為戰國、漢六朝、唐宋等時期,最深處距原地表5~6米。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遺跡40余處,發現戰國和漢代兩個時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戰國時期建筑基址目前發現兩種構筑方式:一種由方形立柱、長方形墊板及墊板下圓木組合構成;另一種筏狀地栿由多條圓木橫縱間隔相疊壓呈網狀鋪設。漢代建筑基址居于越國建筑基址之上,大體可確認有四組,規模較大,單體面積約260~400平方米。
在遺址的另一側,一副完整的馬骨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李龍彬解釋說:“南方主要以舟楫為交通工具,馬在南方很少見,所以馬坑的發現非常重要,它不僅提供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線索,還可能與軍事活動有關。”
“別看這木刺小小的,不起眼,它可是稀世珍寶。這次的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了包含墨書‘會稽’‘山隂’地名的漢代木刺實物,填補了紹興古城考古多項空白。”回到紹興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龍彬給記者展示了名動天下的漢代木刺。出土于稽中遺址的漢代木刺長約20厘米、寬約4厘米,正面有墨書,木刺上的文字為“弟子會稽張龍詣門下山陰伯□”,墨書字跡總體較清晰,但下端有一字已模糊難辨。
稽中遺址目前出土各類各時期文物共計850余件,其中不乏青銅洗、青銅壺、水晶環等高等級文物,遺址還出土了冶煉鐵塊、鐵鉗和成捆的鐵矛、成組的鐵甲葉等與冶金工坊相關遺物。考古專家認為,不排除該地可能曾是兵器作坊、武庫或衛戍之地,由此可見這些建筑的高等級屬性。
目前稽中遺址考古發掘還在持續進行。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那些頗具神秘色彩的記載與傳說,會在古城新證中得到解答。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