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之稱的廣東省廣州市,是我國唯一一個開埠2000多年從未關閉的通商口岸,也是歷經千年不衰、永葆活力的商業城市。近年來,廣州市憑借其豐富的商業文化底蘊,在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走出了低碳生態發展之路,著力實現綠色轉型。通過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為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逐步提高清潔能源在全市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以實現低碳轉型的目標。
千年商都率先邁上低碳之路
廣州市的低碳理念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2016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碳普惠試點并將交易所設立在廣州市,通過碳普惠的機制,把社區、企業、個人、家庭在綠色能源消費過程中的低碳行為進行量化,通過計算低碳行為的過程,把碳減排拿到碳市場進行交易,形成綠色低碳補償。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經過多年實踐,累計完成約200個碳普惠項目的交易,包括林業碳匯和分布式光伏等項目,為99個貧困村直接帶來經濟收益約2500萬元。”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說。
2023年12月,廣東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正式運行,作為大灣區唯一兼具國家碳交易試點和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點的雙試點機構,廣州碳交中心碳交易規模連續10年居全國試點第一,累計成交金額達65億元,占全國碳交易試點33%,二級市場碳配額現貨交易量居世界前列。
2023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將在15個省區開展試點工作,包括了廣州、深圳、杭州、長沙等25個城市和內蒙古赤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東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10個園區。
不久前,廣州市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廣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提出“18+4+16+3”工作舉措,聚焦破解綠色低碳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分類別明確碳達峰目標任務,并建立碳預算、碳足跡、碳金融、碳要素和碳數字等五大政策創新體系,以期為全國提供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在全球氣候行動的大背景下,廣州市創建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為各地區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的低碳發展路徑提供了發展機遇。”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碳交易市場是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試點地區相比,廣州有著探索碳交易市場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廣州市在碳排放權期現貨交易市場全面布局,依托廣碳所、廣期所,同時推進兩大領域建設,為未來的碳達峰試點建設保駕護航。
在碳金融方面,當前廣東碳市場已初步建立起一個較為完備的碳金融產品體系,先后推出配額抵押融資、配額回購融資、配額遠期交易、配額托管等碳金融產品和相應業務模式,截至2023年末,經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開展的各類碳交易金融業務已達271筆,涉及碳排放權規模5624萬噸,實現融資超4.8億元。
《實施方案》提出,大力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配合做好國家及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容工作。推動完善廣州碳普惠自愿減排交易體系。
除了此前的鋼鐵、石化、水泥、造紙、航空五大行業之外,2024年廣東碳市場新納入了數據中心、陶瓷、港口三個行業195家控排企業。
在業內人士看來,依托日漸成熟的碳交易市場,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是廣州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積極發揮高水平對外開放窗口,參與國際碳市場的積極嘗試。
工業向新綠色低碳成發展主流
廣州開發區、黃埔區是廣州市實體經濟主戰場,在全國工業百強區中名列前茅,工業企業數量眾多。在綠色能源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的時刻,如何在綠色戰略中尋“新”求“質”?廣州開發區、黃埔區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2007年起,黃埔區相繼獲批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國家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國家綠色工業園區、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等多個國家級稱號。2023年獲廣東省首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園區。”廣州市黃埔區發展改革局相關負責人在“‘碳索之路’·城市行”走進廣州的活動上向中國城市報記者介紹,該區綠色能源產業去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793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比重的20%。
鴻基創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簡稱“鴻基創能”)就是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全力打造的綠色能源企業之一。在鴻基創能的膜電極自動化生產線上,一張張薄如報紙的黑色薄膜來回穿梭、組裝,這是該公司的拳頭產品——燃料電池膜電極,很難想象,靠著一個黑色的塑料片,便能實現把氫氣轉化成電和水。鴻基創能不僅建設了國內首條PEM電解水制氫CCM卷對卷生產線,更是成為國內首家實現燃料電池膜電極大規模產業化的領軍企業,打破了國外企業對該行業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行業的空白。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廣州開發區、黃埔區的工業園區內集聚著22家儲能產業創新平臺,29家國家級綠色工廠,近50家氫能產業上下游企業和機構。截至目前,全區已創建20家國家級綠色工廠(另有市級17家)、7家企業旗下20種產品獲得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另有市級1種)、6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另有市級6家),綠色制造企業數量居全市首位,成為全市唯一一個擁有完整綠色制造體系的市轄區。
為什么能吸引到如此多的新能源企業在這里落地?上述負責人說:“近年來,區里不斷完善新能源產業政策精準扶持體系,先后出臺‘低碳16條’‘氫能10條’2.0版、‘新型儲能10條’等,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下一步,將從加快打造專業產業載體、持續激發產業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產業發展能級、加大力度開展場景示范應用4個方面推動新型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民生逐綠低碳生活深入人心
除了在工業上注重能源管理和節能減碳領域的發展,廣州市還通過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節能降碳行動,讓低碳生活理念深入民心。
在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常向陽看來,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單純只靠末端治理已經不能完成這一任務,要從跟隨者、參與者向引領者的角色轉變,碳減排就是這樣一種能促進技術進步、科技發展的約束性手段。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必須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都要進行深刻變革,而廣州作為全國領先的碳交易中心,在這方面有著巨大優勢。
作為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之一,交通運輸領域占我國碳排放總量10%以上。為此,廣州市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減少城市交通碳排放。
“我們買新能源車很方便,不需要排號,買車后直接可以上戶,而且政府還會給相應的補貼,比買油車劃算多了。”在
廣州工作生活的張女士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購買新能源汽車,不僅是因為能享受到購車補貼,更重要的是充電設施的普及以及人們對低碳生活理念的認可。
除了不斷擴大的新能源私家車隊伍,廣州市加大力度推廣應用新能源營運車輛,開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運營,全面推進出租車電動化,全市新增巡游出租車、網絡預約出租車使用新能源車輛。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50%以上。完善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慢行交通系統。
此外,在綠色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工程上也做出了新的規劃,據悉未來廣州地鐵將加快建設3號線東延段、5號線東延段、7號線二期、7號線西延段、10號線、11號線、12號線、13號線二期、14號線二期、18號線、22號線。規劃建設8號線白云湖至廣州北站段、8號線萬勝圍至蓮花段、24號線。
按照《實施方案》,到2030年,廣州市交通運輸領域新能源應用規模大幅增長,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行動。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嚴峻,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廣州應牢牢抓住綠色低碳轉型的機遇,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全面推動節能減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無廢城市’建設;推動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提升新建建筑節能水平,推行綠色建造方式等。要在社會、經濟、生活等方方面面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競爭力,讓綠色低碳發展成為廣州新的經濟增長點。”常向陽說。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8月05日 第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