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標志著北京中軸線這一承載著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城市軸線,正式成為全球矚目的文化遺產(chǎn)。作為北京中軸線上的一處重要景點,中山公園不僅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更成為體驗北京古都風貌、感受中軸線魅力的絕佳之地。今天,我們就帶您深度領略中山公園的獨特魅力。
從南門入園參觀保衛(wèi)和平坊、孫中山先生塑像
當您走到天安門城樓面前,建議您一定要去左手邊(西側)的中山公園逛逛。自中山公園的南門入園,經(jīng)噴水池來到“保衛(wèi)和平坊”。
這保衛(wèi)和平坊起初是為庚子國變期間被打死在西總布胡同與東單北大街交匯處的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而建。按照1901年《辛丑條約》第一條的規(guī)定:清政府要在其遇難處建立牌坊一座,并讓醇親王載灃親赴德國賠禮道歉。
時隔未久,克林德碑動工修建,經(jīng)過一年零七個月后竣工。當時碑坊上用拉丁、德、漢三種文字鐫刻著以光緒皇帝名義頒布的“惋惜兇事之旨”。到了一戰(zhàn)結束的第二年,被視為“國恥”的克林德碑被拆除,部分石料移至中央公園(即中山公園)。當時,協(xié)約國于戰(zhàn)后的宣傳口號是“公理戰(zhàn)勝,強權失敗”,石碑坊遂被改名為“公理戰(zhàn)勝坊”。到1953年,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決定將“公理戰(zhàn)勝坊”改稱為“保衛(wèi)和平坊”。
經(jīng)過石坊再往北行,便可瞻仰孫中山先生塑像。當然,這里也曾是灤州起義的將領塑像原址。1924年10月,由馮玉祥發(fā)起、鹿鐘麟籌辦,為灤州起義首領、辛亥革命烈士王金銘、施從云塑鑄了兩尊全身戎裝像。建成后,最初安放在社稷壇拜殿東南、西南側。1926年4月,當年殺害王、施二烈士的王懷慶調(diào)任京畿衛(wèi)戍司令。當他看到王、施銅像時怒不可遏,于是下令立即拆掉。執(zhí)行任務的警察暗將銅像完整地埋在北壇門外東側的柏樹林下。1928年北伐軍進入北京后,馮玉祥等又命令將銅像挖出,復立于“公理戰(zhàn)勝坊”北側。
1945年春,侵華日軍搜集銅鐵制品時,將二烈士銅像拆走。如今,銅像底部的基石及圍欄石被放置于后河柏林中,作為供游人休息的桌凳。1986年,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特立像于此。
來今雨軒南側的青云片勢若飛云流霞,不可不看
看罷孫中山先生像,可右拐至來今雨軒,如果餓了,可以買上幾個冬菜包子,嘗嘗魯迅先生記錄過的美食。再往南走幾步,便能看到青云片了。
青云片是一塊長達丈許的青色巨石,因其勢若飛云流霞,所以被乾隆帝賜名為青云片。它還有個“哥哥”名曰“青芝岫”(被民間或導游圈稱作敗家石),安置于頤和園的樂壽堂前。
據(jù)說,在明萬歷、泰昌、天啟年間,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米萬鐘于京西大房山“拾”得大小兩塊青石。兩石經(jīng)自然風化,通體千孔百穴,嶙峋瘦透。米萬鐘瞧見兩石,樂得走不動道了,當即決定:不惜成本,雇數(shù)百人,要將兩石運回京城。
這不惜成本,乃是以44匹騾馬運送7天,將兩石拉下山來;再花5天時間,將兩石運至良鄉(xiāng)縣。待米萬鐘準備將兩石運回海淀勺園(位于北京大學西南)之際,卻被魏忠賢閹黨構陷罷官。運了多半程的巨石,最終被遺棄在良鄉(xiāng)道旁。
興許是當?shù)剜l(xiāng)民認為此石不吉,所以稱之敗家石;也可能是后世編故事的人,代鄉(xiāng)民得出這樣的結論(若真有敗家石之說,乾隆帝居然會不知道?而且還不顧輿情洶洶,執(zhí)意要運送兩石。這就有點不可思議了),總之百余年后,乾隆帝去易縣西陵祭祖途中,發(fā)現(xiàn)了這兩塊道邊巨石。
乾隆見兩丈多長的大青石雄渾突兀,便稱其為雄石,賜名“青芝岫”,運到了清漪園(今頤和園);一丈長的小青石通透玲瓏,稱其為雌石,賜名“青云片”,運到圓明園的時賞齋(乾隆帝休閑娛樂之地)。圓明園被毀后,該石被棄于荒野。1925年才被人們從廢墟中挖出,移至中央公園內(nèi),安放在來今雨軒西邊的路旁,成為公園一景。1971年,移至來今雨軒南邊現(xiàn)在的位置。
青云片的東南側,曾是中國營造學社舊址。按照營造學社創(chuàng)始人朱啟鈐先生長子朱海北的說法,1932年7月,因寶珠子胡同7號的社址不敷應用,經(jīng)中山公園董事會同意,營造學社遷至天安門內(nèi)西朝房為新社址。
離開青云片與營造學社舊址,轉身北行,再次經(jīng)過來今雨軒后,您會見到左側的投壺亭,右側的南極石。往前不遠,迎面可見松柏交翠亭。
一路北行,走到東北口的位置向左拐,不遠處便是民國時期的格言亭。1915年,時任總統(tǒng)府咨議的雍劍秋捐資修建了一座西式圓形八柱亭。在八方亭柱的內(nèi)側面,各鐫刻先賢格言一則,故名格言亭。當時,這樣的格言亭準備建造四座,結果只建成了東單路口與中央公園的兩座。1918年,為安置公理戰(zhàn)勝石坊,初建于南門內(nèi)的格言亭被移建到北壇門外,也就是現(xiàn)在的位置。
社稷壇的主體建筑群和五色土都有久遠的故事
接下來,您該進入社稷壇的主體建筑群了。入壇墻北門后,先后經(jīng)過戟殿、拜殿和五色土。
戟殿是明清兩代的戟門,1916年5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要在中央公園內(nèi)辦圖書館,于是將戟門改成殿堂,用做圖書館的閱覽室和藏書庫。
關于拜殿,據(jù)《北京古建筑》所載:“史料中未發(fā)現(xiàn)被毀或重建的記錄,可能是北京現(xiàn)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拜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黃琉璃瓦屋面,飾金龍合璽彩畫。社稷壇被辟為公園以后,拜殿成為政府及社會各界用來集會或展覽的場地。由于窗欞破舊且不適用,1923年將原窗欞全部改為玻璃窗,并進行了修補油飾。
這五色土究竟是什么土?根據(jù)文獻記載:“社稷壇上,筑五色土。中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五色土象征著中央王朝的遼闊疆域。“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數(shù)字,既代表著金、木、水、火、土“五行”,又體現(xiàn)東、西、南、北、中“五方”,還能用來象征青帝伏羲、赤帝神農(nóng)、黃帝軒轅、白帝少昊、黑帝顓頊等“華夏五帝”。以五色土填充社稷壇,或許蘊藏著古人對土地的崇拜意味。
這五色土壤初由全國各地納貢得來。后來,每年春秋兩季,“由涿州和霸州二州、房山和東安二縣置辦”,順天府掌管鋪墊新土,太常寺掌管驗用。
在五色土的中央,有一土龕,這便是整個社稷壇內(nèi)所要祭拜的主神:社、稷二神。一開始,“社神”由一根條石來代表,“稷神”則由一根木柱來代表。后來,社、稷二神的象征物合二為一,只用一根石柱代表,取名為“社主石”,也稱“江山石”。江山石在《大清會典》中沒有詳細記載,到了民國時期被掘出后,才知道它的實際大小:“社主石,高約三尺五寸。”此石目前藏在土中。
既然社稷壇內(nèi)主祭的是社稷二神,那么這兩位神祇究竟管理著什么?按照一般說法,“社為土神,稷為谷神”,在以農(nóng)為本的中國古代社會,把土壤與五谷放在一起祭拜,那就是重視農(nóng)業(yè)的最重要體現(xiàn)。根據(jù)史料記載:每年的春秋仲月(即每年農(nóng)歷的2月和8月)上旬,社、稷二神的神主牌位會從拜殿中請出來放在五色壇上,皇帝則站北朝南,對著神主牌位行祭拜禮。
想象中的“蘭亭雅集”與現(xiàn)實中的或有很大不同
再往南行,便是國內(nèi)僅存的一座習禮亭。
此亭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即1420年。原址在正陽門內(nèi)兵部街鴻臚寺衙門內(nèi),是明清兩朝專為初次來京的文武官吏、少數(shù)民族首領、藩國貢使等演習朝見皇帝禮儀之用,故名習禮亭,亦稱演禮亭。
庚子國變時,鴻臚寺衙門被焚,習禮亭幸免。不久,英軍強占鴻臚寺作為兵營操場,清政府被迫將習禮亭移置戶部街禮部衙門院中,及至清末新政,禮部改成典禮院。進入民國時期,典禮院所在地被鹽務署占用,此亭被移建至中央公園,且保存至今。
在石獅與習禮亭之間,并排矗立著遼代的古柏(此地為遼代興國寺所在地,所以稱作興國寺古柏)。過了習禮亭往南,您可去水榭逛逛。逛罷,折返回來步入唐花塢。看過花卉,您可前行過橋,探望一下四宜軒(舊關帝廟所在地)與繪月石。
繪月石,當年也放置在含經(jīng)堂后院的淳化軒院里,同樣為乾隆帝所鐘愛。這通石上下各有一個半月形孔洞,夜晚時月光透過孔洞,可在地面投射出月牙狀光影,所以被乾隆帝賜名為繪月。1919年,鐫有乾隆皇帝題字的繪月石被運到中央公園,安放在水榭北邊小島上的四宜軒(這里曾是社稷壇的關帝廟,在建造中央公園時,廟內(nèi)的關羽等造像被移至馬相胡同的關帝廟內(nèi))。
掉頭回來,可見到長廊內(nèi)的蘭亭八柱碑。此前,這蘭亭八柱碑與石屏都是放置在圓明園“坐石臨流”景區(qū)內(nèi)的。
“坐石臨流”是圓明園內(nèi)較大的一片景區(qū),意在模仿魏晉時期文人瀟灑閑適的生活,其刻石之精,在清代便已名聲遠播。只可惜,至咸豐年間,坐石臨流景區(qū)毀于英法聯(lián)軍之手,但石屏和蘭亭八柱石尚存。
清宣統(tǒng)二年(1910),蘭亭八柱石被移到圓明園耶律楚材祠中。1915年,實掌京師步軍及巡警的江朝宗致函溥儀內(nèi)務府請求將圓明園遺物送到社稷壇(此時的中央公園),以供建公園之用。被批準后,總共運了一千輛馬車,其中包括坐石臨流石屏。1917年,建廊亭予以安放。
1935年,蘭亭八柱石也被送到中山公園,但被長期存放在東庫房中。1971年,中山公園在唐花塢西側重建八方亭,坐石臨流石屏和蘭亭八柱石終于團聚。
按照文史學家蔡輝先生的說法,蘭亭八柱石是中國古代書法成就的集大成者,乾隆把自己的書法作品也刻了進去,想永垂青史,卻成了蘭亭八柱石中的敗筆。
根據(jù)蔡輝先生的鉤沉,“蘭亭”之“蘭”,并非是“蘭花”,而應該是澤蘭。澤蘭可以做香料,被視為王者之香。屈原說“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指的就是澤蘭。澤蘭可以入藥,但毒性強,與制毒箭的烏頭同屬。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說:“近世但知蘭花,而不知蘭草。”
此外,“蘭亭”也不是“亭”,而是個地名。此說或存在一些爭議,但一般認為,亭是古代行政單位,劉邦就當過亭長。所謂“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xiāng)”。三國時關羽曾被封爵為“亭侯”,但王羲之時,這里應已建亭。由此可見,我們想象中的“蘭亭雅集”與現(xiàn)實中的或有著很大的不同。
壇墻南門外,左右兩側各有一只造型精美的宋代石獅
觀罷五色土,在您的西側有一片樹林,那是著名的惠芳園及神廚、神庫。左側,則是養(yǎng)殖金魚的愉園、中山公園音樂堂。
壇墻南門外,左右兩側為造型精美的宋代石獅子。這對石獅子不僅是中軸沿線最古老的,也是北京城區(qū)內(nèi)最古老的文物之一,比它們更古老的,還有陶然亭公園內(nèi)的遼代經(jīng)幢、廣安門外的天寧寺遼塔。
有意思的是,這宋代石獅居然是百余年前的“北漂”一族。它們的老家在京城正南方向四百公里開外的河北省大名縣。而它們“漂”來的那一年,大致已有六七百歲。
大名縣是河北省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千年古城。對于熟悉《水滸傳》的朋友而言,宋代北京大名府一定是個耳熟能詳?shù)牡孛V钡角宕竺惨恢笔侵彪`省南部的府級行政單位(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級市,能夠管轄若干個縣)。
清代的直隸省統(tǒng)轄七道十一府六個直隸州。如今,順天府、天津府已然升格為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保定府成為保定市,順德府變?yōu)樾吓_市,承德府則為承德市。這對石獅子在大名府悠然自得地生活了數(shù)百年,終于有一天,它們守著的古廟房倒屋塌了,獅子也被埋在其中。1918年,直系軍閥頭目、大名府鎮(zhèn)守使王懷慶和統(tǒng)領李階平在大名縣巡查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這對被掩埋多年的露頭石獅,待挖出后,眾人發(fā)覺兩只石獅完整無缺,且?guī)в忻黠@的江浙宋代石獅特征。
或許是獅子顯靈,王懷慶自此官運亨通,一年后晉升步軍統(tǒng)領,三年后又被任命為京畿衛(wèi)戍司令(負責北京地區(qū)安全的軍事長官)。新官上任,意氣風發(fā),或要給自己工作的地點帶去一份見面禮,王懷慶便將石獅裝上馬車運進京城。在與統(tǒng)領李階平商議后,王懷慶決定把石獅安置在開放未久的中央公園“社稷壇”南門外。
話說王懷慶為北京留下的往事與印跡可不止石獅。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王懷慶調(diào)任直隸通永鎮(zhèn)總兵,負責鎮(zhèn)壓灤州起義,而在海淀區(qū)溫泉鎮(zhèn),至今還有馮玉祥等參與者所立的灤州起義紀念碑。王懷慶所殺害的灤州起義烈士,也曾被馮玉祥立塑像于中央公園內(nèi)。王懷慶擔任京畿衛(wèi)戍司令期間,偷偷摸摸拆毀了圓明園舍衛(wèi)城,還在圓明園遺址區(qū)域內(nèi)為自己打造了一座達園。
對于這對石獅,陳文良等在《北京名園趣談》中談到:“這對石獅還有一特別之處,雖然二獅均為白色,但它們的石質(zhì)不同,因而發(fā)出的聲響也各不相同。如用木棍敲擊,一如鐵音,一如銅音。這本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但有人卻附會說什么銅音是雄獅,鐵音是雌獅。”如今,作為重要文物的石獅已經(jīng)免掉被木棒敲擊測聲音的煩惱。
至于石獅子的雕刻年代,則仍有爭議。有些人認為是“雕于唐代”,但文史學者梁欣立先生不同意這種說法,認為從刻石紋理及自然風化程度來看,雖然做過局部修補,然未按舊貌,而是按照明清風格的石獅造型做的修補。仔細來看,被修補的地方已失去原有風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專家們經(jīng)過研究,認為這對石獅為金代石刻品。按中山公園管理處制作的石獅說明牌說明:“1956年,經(jīng)考古專家鑒定,為宋代遺物,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如果獅子有千年的歷史,至晚應是遼初的作品,而且遼初時大名府為北宋管轄,到了金代,大名府在金國的統(tǒng)治區(qū)內(nèi),這對文物鑒定,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搴芝石、繪月石、青云片和青蓮朵,四塊不能錯過的觀賞奇石
接下來,您需沿壇墻的西側一路北上,宰牲亭與搴芝石已在路旁候您多時了。
搴(音同“千”)芝石是一塊6尺高的太湖石,狀如靈芝,所以被乾隆皇帝賜名為“搴芝”。此石本來安放于長春園含經(jīng)堂的淳化軒庭院里,而含經(jīng)堂又是作為乾隆帝退休后頤養(yǎng)天年之所,因此頗受重視。待圓明園被毀后,朱啟鈐派人將搴芝石運到中央公園,安放在五色土壇西邊的宰牲亭前。
經(jīng)過宰牲亭與搴芝石,再走不遠,便是茅草亭的土山。在土山南側,曾有一塊來自圓明園的重要賞石,名叫“清蓮朵”。
話說,民國初年建造中央公園時,正值圓明園的文物大量流失之際,能夠移入國立公園內(nèi),也算是一種有效保護了。于是,相當一批圓明園石料被陸續(xù)運來。其中最為出眾的,是四塊鐫刻有乾隆題字的觀賞奇石,即搴芝石、繪月石、青云片和青蓮朵。而名氣最大的,非青蓮朵莫屬。如今,您來中山公園參觀,已經(jīng)不能再看到青蓮朵了,因為若干年前,豐臺區(qū)中國園林博物館建成開放,需要一件有分量的園林文物來做鎮(zhèn)館之寶,于是便選中了青蓮朵。
最終,中山公園之行結束于西門。對了,在從西門離開之前,您可以多走幾步,看看西門東北方向不遠的圓明園遺存,這是昔日的“仙人承露”底座,基本完好卻默默無聞地矗立在中山公園的便道旁,已經(jīng)有許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