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敬園在比賽中
鄒敬園奪冠
“時間過得真快,你參加東京奧運會的情境還歷歷在目,轉眼又到了巴黎奧運會,這大半年來我們都少有聯系你,但我們每天都在想著你的作息時間。”這段話出自巴黎奧運會競技體操男子雙杠項目賽后,由四川媒體轉交給鄒敬園的一封家書,家書的落款是鄒敬園的父親鄒志平和母親劉麗群。
“你是周一、三、五訓練,但每天都要出早操。”鄒敬園的母親接著寫道,“我們在吃早餐的時候在想你,想你出完早操沒有,吃過早飯沒有;晚上吃晚飯時也在想你下訓練了沒有,有沒有吃完飯;晚上十點多,我們還會想你做完治療了沒有。我們算著時間,在你睡覺前給你發條語音或者打個電話,聽到你聲音有些疲憊,媽媽心里很不是滋味。”
面對父母的擔憂,鄒敬園總是報喜不報憂,他反復叮囑父母要照顧好身體,絲毫不提自己身上的傷病。再次奪得奧運會競技體操雙杠項目金牌后,鄒敬園計劃將運動員的身份放一放,列在鄒敬園計劃單中的第一項,就是回家待一段時間,用他的話說,是想體驗“平平淡淡的生活,再回到我熱愛的體操。”
2004年,鄒志平和劉麗群把6歲的鄒敬園送到四川省體操隊訓練。離開父母的鄒敬園哭得像個淚人。劉麗群當然心有不忍,每周都會坐著火車從宜賓到成都去看看兒子。“那時候我都是周五晚上去,周日回來。坐的是綠皮火車,睡一晚就到成都了。”劉麗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時的火車票還是那種紅色的,當時家里都存了很厚一沓,可惜之前搬家的時候掉了……”鄒敬園的父母到現在都還記得宜賓到成都的耗時,“那個時候,坐火車過去要6個小時,臥鋪50多塊錢;大巴4個多小時,要100多塊錢。”
賽后的混采環節和新聞發布會上,鄒敬園并沒有透露這封信的更多細節,他談得最多的還是自己的比賽。鄒敬園向記者分享了自己在團體賽失利后如何從消沉的情緒中走出來:“優秀運動員最重要的品質是要拿得起,放得下。團體賽冠軍一直是我們全隊在整個巴黎奧運周期最重要的目標,但現在失利已經是既定事實,我們無法去改變,對于沒有辦法的事,我能做的就只有去享受之后的每一項比賽。”不過,鄒敬園也說,團體賽失利后自己情緒非常低落,但自己也享受那種低落感,“走下雙杠項目的領獎臺,這塊金牌已經翻篇,但團體賽丟冠軍的失落感自己需要銘記并反復咀嚼。”
本次奧運之后,鄒敬園也即將步入27歲,在回顧自己12年的國家隊生涯時,這名雙杠項目的大滿貫得主談得最多的便是自己對于人生的感受,鄒敬園連用三個“珍惜”展望接下來的職業生涯:“人生很短暫,我想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場比賽,珍惜自己的運動員生涯。”在比較兩次奧運征程的感觸時,鄒敬園表示在東京奧運會,全場沒有觀眾的安靜環境讓自己覺得很遺憾,“因為我個人是那種很享受現場氛圍的運動員,我會把觀眾的歡呼和噪聲當作是對我的肯定,現場的氛圍對我拿出好的發揮非常重要。來到巴黎,我終于體驗到了這種氛圍,現場的噪聲并不會對我產生影響,反而能讓我在登場后迅速沉浸在自己的比賽動作中。”
羊城晚報特派巴黎記者呂航蘇荇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