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上,乒乓球女單決賽,陳夢奪冠。但賽前賽后,出現“飯圈文化”。賽后,不少微博博主因此被禁言。飯圈文化,是一種始于娛樂圈,依托偶像藝人和粉絲經濟形成的青年亞文化,近年來逐步侵蝕體育領域,非理性追星行為愈演愈烈。在這種生態中,粉絲是一種什么心理?如何避免被“圈子”裹挾?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就此采訪相關心理專家。
“飯圈”亂象困擾體育界
8月3日,作為世界乒壇頂級運動員,陳夢和孫穎莎攜手為全世界球迷奉上一場視覺盛宴。然而,賽場內外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明明是兩位中國選手之間的對決,球迷卻壁壘鮮明,一些不理性的球迷,甚至對其中一方球員做出非常不友好的動作。賽后社交平臺上更是出現拉踩引戰、惡意攻擊等行為。這種為運動員不理性的應援方式,引起網友的不滿,他們隨即在網絡上展開了“飯圈文化侵蝕中國乒乓”的討論,成為當天的網絡熱點。
8月4日,微博方披露,因在奧運乒乓賽事討論中拉踩引戰,有300余個違規的微博賬號視程度予以階段性禁言直至永久禁言處置。微博方稱,“在比賽過程中,部分觀眾的不理智觀賽行為在網上引發爭論,有個別用戶借此從站外搬運轉載惡意揣測的引戰內容,甚至發布攻擊運動員和教練組成員的非理性言論,對此站方予以嚴厲處置”。
據了解,類似事件已出現不止一次,這和競技體育應有的觀賽氛圍格格不入。為中國奧運健兒助威,感受最純粹的體育魅力,這是奧運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之源。奧林匹克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畸形“飯圈文化”的侵蝕影響了體育精神的正向傳播,擾亂行業的良性發展。
但這也是當下體育界面臨的兩難境地:一方面,體育需要出圈、破圈,需要流量的加持;而另一方面,粉絲也會帶來飯圈亂象。
體育界被“飯圈文化”侵蝕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廣為人知的粉群之爭,不僅出現在乒乓球項目,還廣泛存在于跳水、游泳、羽毛球、女子排球、短道速滑等多個國內優勢項目中。
據了解,飯圈文化最早起源于娛樂圈,指粉絲們自發組建的一種具有強凝聚力和系統性的組織,這些粉絲通常圍繞特定的明星構建社群,并通過社交媒體等渠道進行互動和交流。可隨著一些藝人出格的行為和其少數偏執粉絲的“無理由、無原則”“不分青紅皂白”的支持,一個以偶像為中心的“飯圈”由此形成。
之后,身處“飯圈”的粉絲要幫偶像制造話題創造流量、刷轉發、打卡、接機、控評、反黑,由此產生影響力,也因此獲得話語權和管理授權,從而再利用話語權維護偶像形象。那些沒有為偶像花過錢、做過數據的,頂多算“路人粉”或者“散粉”。
不良的“飯圈文化”不僅破壞社會的公序良俗,甚至也讓運動員深受其害。此前,就有部分粉絲曝光運動員個人隱私、干擾運動員正常比賽訓練、粉絲之間互撕謾罵,等等。有據可查的是:王楚欽遭遇粉絲跟蹤式“懟臉”跟拍;游泳健將汪順遭遇粉絲強行“扣帽子”;樊振東被跟蹤并潛入其酒店房間,樊振東為此曾數次發文,呼吁粉絲“不要把飯圈陋習帶進競技體育”。諸多知名運動員公開呼吁抵制“飯圈”亂象。
2021年,中央網信辦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飯圈”亂象治理的通知》,推出取消明星藝人榜單、規范粉絲群體賬號、規范應援集資行為等十項措施,飯圈失范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中國奧委會也曾連續發文,呼吁社會各界尊重運動員個人權益,理性追星,避免不當言行,堅決杜絕飯圈亂象向體育領域蔓延。2024年4月23日起,多家互聯網平臺開展為期3個月的“體育飯圈生態治理”專項行動。5月15日,國家體育總局公開表態,堅決抵制畸形飯圈文化侵蝕體育領域。
沉溺追星,追求一個理想的自我
“飯圈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在這種不良生態中,粉絲究竟抱著什么心理?
采訪中,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江蘇·南京12355心理專家智庫成員、南京交通技師學院思政高級講師韓寧告訴記者,“飯圈文化”的背后,有很多心理因素。人們會愛上的偶像,往往擁有相貌出眾、實力出眾、舞臺表現力強、談吐風趣幽默、獨立而坦誠的性格等等特質,粉絲為偶像的“人設”所吸引和沉迷。
韓寧表示,就像我們看小說或電視劇,與角色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系,觀眾將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取得情感共鳴,仿佛自己也成了劇中主角,這種代入感,讓觀眾產生了一種瘋狂的依戀。當現實中的人際關系無法滿足一個人的需要時,偶像的魅力滿足了粉絲的浪漫需求。
粉絲之所以瘋狂追星,是由于這樣的偶像更接近一個人理想的自我,在偶像的身上,人們看到了理想的自己,“追星”實際上是一種自我認同。
為什么在明星的演技遭到質疑,甚至爆出丑聞時,粉絲們第一反應永遠是堅決捍衛,甚至盲目相信和站邊?因為他們維護的不僅是明星,更是維護那一部分的自己。
現實往往并不完美,我們看著聚光燈下閃閃發光的明星,最終投射到自己身上,是希望自己也能一樣優秀,一樣成功。娛樂圈也好,體育圈也好,在演技、歌唱獎項的競爭中,在體育項目的比拼中,粉絲都希望自己的偶像能夠力壓眾人,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其實,這也是想讓偶像的形象更加完美,投射到自己身上,仿佛自己也因此跟著完美起來。
保持理性,
不要被情感操縱制造二元對立
隨著中國體育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體育項目及優秀運動員受到粉絲追捧,“飯圈文化”也緊跟其后。這幾年,圍繞著國內各大優勢項目,幾乎都出現過“飯圈文化”的不良現象。
一些“CP粉”“唯粉”打著“以愛之名”的幌子,集體應援、黨同伐異,使得競技體育的本質被淡化。極端粉絲站在道德制高點,拋出“洗腦包”“引戰帖”,加劇粉絲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使得原本應該充滿正能量的體育比賽變得火藥味十足。
在孫穎莎獲得銀牌后,有失去理性的粉絲在社交媒體上制造不良聲浪。韓寧認為,利用共情激發人們的情感反應,是一種常見且有效的策略。這實際上是一種情感操縱,利用對弱者的同情心原理來制造二元對立,通過展示失敗者的困境,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并通過對比手法將獲勝者描繪成冷漠、無情的對手,以此分裂觀眾,達到自己的目的。要說明的是,這并非一個理性粉絲對偶像的真正關心,相反的,這種所謂“關心”反而使得本應是體育精神和公平競爭的舞臺,被任意涂抹成了修羅場。
這些言論可能夸大其詞,包含不實信息。往往容易忽視事件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最終的結果便是導致公眾對事實真相的誤解和偏見。這樣的做法不僅扭曲了事實,也損害了公共討論的健康。
在此次引發網絡討論的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陳夢、孫穎莎兩名運動員在賽后互相擁抱,陳夢給予孫穎莎鼓勵,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相信,當打之年的莎莎未來會更好。”這無疑打臉了那些“拉一個踩一個”破壞團結和諧的粉絲。
但她們的聲音在眾聲喧嘩中,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心理學家就此告訴記者,我們應當保持理性,拒絕被情感操控,看清事實,維護公平和真實的公共討論氛圍。
一點建議:
追星不是生活唯一重心,
營造和諧的粉絲文化
韓寧也提醒,追星,作為一種娛樂方式,能夠給人們帶來快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勵個人成長。然而,要確保追星的健康與積極性,設定合理的界限是首要且必要的任務。比如合理安排時間,確保追星活動不干擾到學習、工作和生活,避免過度沉迷其中。其次尊重偶像的隱私,避免做出侵犯他們個人生活的行為,這也是對他人的基本尊重,也是我們應當遵循的社會規范與道德原則。同時,在經濟層面,理性消費是關鍵。不盲目為追星而花費,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當然,健康的追星方式還應包括通過官方渠道和合法的粉絲組織參與活動,遠離虛假信息和非法行為,這有助于個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批判性思維,提高自我認知,避免被不良信息誤導。在粉絲圈子中,應當積極傳播正能量,理性支持偶像,營造友好和諧的粉絲文化,這不僅有助于構建積極的社群氛圍,還能增強個體的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追星過程中為避免制造二元對立,要學會包容,從多元視角審視問題,接納不同的見解。避免僅以對錯來界定事物,而應努力置身事外,以中立的立場來觀察分析,力求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質。
此外,也要保持多樣化的興趣愛好,不讓追星成為生活的唯一重心,能夠豐富個人的生活體驗,提升多方面能力,避免單一興趣導致的認知偏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圖據新華社
校對 徐珩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