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并就健全預算制度、健全稅收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等詳細部署了未來五年改革的重點任務和方向。
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輔導讀本》(以下簡稱《輔導讀本》)中撰文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對于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
完善央地財政關系
關于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總體要求,《決定》延續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的提法,指出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并從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優化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具體措施。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表示,《決定》將“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作為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首要措施,突出了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將重點解決當前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自主財力不足的問題,從而重塑對地方政府的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
對于研究將相關稅費合并為地方附加稅并授權地方一定的稅收管理權限的做法,羅志恒認為,這是《決定》提出的新思路,有利于簡化征收、穩定地方收入、提高地方稅收管理積極性。
在羅志恒看來,歷次財稅體制改革經驗表明,增加地方積極性最有效的方式是給予地方足夠的財政激勵。財政激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要增加地方直接的財政收入,二是增加地方財政的自主性。將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少數歸屬中央)、地方教育附加三稅(費)合并,并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管理權限,有利于納稅遵從。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朱青指出,城市維護建設稅原本是目的稅,??顚S茫S著多年來城市建設發展,已變成了一般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現在也統籌用于地方財力。此次提出將三個附加稅費打包、改稅,變為專門的地方附加稅,并且允許地方政府在幅度稅率范圍內自行確定,能夠增加地方自主財力。
《決定》還提出了與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相關的舉措。羅志恒認為,完善轉移支付體系要避免“鞭打快?!焙湍嫦蚣?,轉移支付在過去主要目標是促進區域財力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講究公平,“但在目前形勢下要講效率,否則逆向激勵將導致凈貢獻省份數量逐步下降,不利于調動地方積極性和穩定宏觀稅負”。
記者梳理發現,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較大。據財政部數據,2023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達到了10.3萬億元。該額度高于中央本級收入,意味著當年中央本級支出依賴于赤字融資。如此規模之下,轉移支付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尤為重要。
在財稅人士看來,繼續完善轉移支付體系,要盡快明確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的定位和性質,逐步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比重,建立以績效評價和結果導向為核心的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有利于調動地方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
“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也是未來增加地方自主財力的一大改革看點?,F行主體稅種中,增值稅實行央地五五分成,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均為央地六四分成。多名財稅學者認為,央地共享稅分成后續如何調整有待觀察,這需要在補充地方財力和保障中央宏觀調控能力間尋求平衡。
有財稅學者指出,就增值稅而言,可能不是簡單提高地方分享比例,在現行主要按生產地原則的征收方式下,會加劇地區間收入差距。一種可行的方式是,完善留抵退稅分擔機制,全部由中央財政承擔。這樣,即使地方分享比例略有下降,但綜合來看,實際獲得的收入會增加,也可以考慮改變以生產地為主劃分稅收收入的方式。
消費稅征收環節改革,亦有增強地方財力的意圖。《決定》要求,“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步下劃地方”。不過,這一改革此前推進緩慢,只將高檔手表、貴重首飾和珠寶玉石等小稅目的消費稅從批發后移至零售環節征收,未涉及占消費稅收入較大比重的煙、酒、成品油、小汽車等。一些學者提醒,如果沒有稅目擴圍等配套改革提供增量利益,單純后移消費稅征收環節并將現行中央稅收收入劃分給地方,恐怕落地難度較大。
優化稅制結構促公平
《決定》要求,“健全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并提出了“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健全直接稅體系”和“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等舉措。其中,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為首次提出。
應對數字經濟等新的經濟形態對傳統征管帶來的新挑戰,是下一階段的重點任務。當前的經濟統計制度和財稅制度更多是基于工業經濟時代。羅志恒表示,一方面,若稅源、稅基界定不及時,部分經濟活動可能游離在征管之外;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尤其是平臺經濟的高度集中性,導致稅源分布更加不均衡、稅收與稅源背離更嚴重。
《決定》提出,“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構建統一大市場必然要求企業在不同區域間能實現公平的競爭,就要避免各地內卷式的招商引資所引發的種種不規范不合理的稅收優惠,企業才能將更多精力用于產品和服務研發、提高核心競爭力方面。
在羅志恒看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稅收法定的落實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18個稅種已有13個完成立法,稅收立法進程持續推進,但我國稅收立法進度仍慢于預期。未完成立法的稅種中,有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第三大稅種消費稅和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房地產相關稅種,全面落實稅收法定的任務還很重。
值得一提的是,《決定》提出,“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包含保障民生、鼓勵科技創新、促進綠色低碳發展、鼓勵生育等方面,意味著未來稅收政策的精準度將進一步提高,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稅收政策支持效果將得到提升。
《決定》還提出,“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征稅”。
羅志恒認為,目前,我國直接稅占比仍然偏低,2023年對收入分配調節有重要作用的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僅為8.6%,不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穩定和收入分配調節。健全直接稅體系,特別是深入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健全直接稅體系有直接推動作用。
受訪專家表示,從長期看,無論是勞動所得還是資本所得,都應該一視同仁地征稅,即從目前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征稅,徹底走向綜合征收,避免勞動與資本所得稅率不同引發的對勞動的歧視。
規范和透明化預算體制
《決定》提出,“健全預算制度,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這意味著我國的預算制度將更加全面、規范和透明。
有財稅學者分析稱,總體方向上,與政府有關的收入都要納入預算管理,但范圍怎么界定還需明確。比如,依托政府信用獲取的收入應該包括政府債務,那么融資平臺舉借的債務或者其他平臺債務是否包含在內,都需要更具體的操作說明。
《決定》要求,“加強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事前功能評估”。記者了解到,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績效管理改革難度仍然很大。強化事前功能評估,可以最大限度促進財政資金的節約。
此外,受訪專家表示,零基預算改革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阻力極大,《決定》提出“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充分顯示出改革的決心。
提及下階段要進一步推動的改革以及構建配套措施的思考,羅志恒表示,目前財稅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問題和要達到的目標是多元的,包括要解決財政本身的問題,如財政短期緊平衡、長期財政可持續等;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如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要加強治理體系和制度建設,建立現代財稅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根據形勢作出必要的調整,適時推出符合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所需要的改革舉措。
新一輪財稅改革的方向已經明晰,后續執行仍有待進一步細化。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藍佛安表示,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財稅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分階段分步驟穩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8月05日 第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