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行的一場“應時循節學非遺:‘二十四節氣’研學”活動中,一張面孔引起了該館館員的關注。
“在活動合照里,我們發現有一位混血小姑娘,于是在此后的回訪中邀請她和她的父母再來館里參觀,得到了積極的反饋。”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社會服務部主任李妍說,之后,這位小學員就和她的父親一起來到館里挑著“魚燈”逛展覽、體驗龍泉青瓷拉坯手工藝。
據了解,“二十四節氣”研學活動是該館的品牌項目。為了讓學員感受“二十四節氣”與日常生活、人文觀念的密切關聯,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進行了精心設計和組織,在習民俗、做手作、尋展品、品美食、學詩詞等方面營造場景。“希望將‘二十四節氣’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引發大家的興趣,觸發思考。”李妍告訴記者。以大暑節氣研學活動為例,許多學員對館內相關主題的工藝美術作品格外關注,從中學會了相關詩詞和民俗知識,還用心制作了荷花糕點等夏日美食。
近段時間,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日平均接待游客超過1萬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較高。結合青少年的學習特點和認知習慣,今年暑期,該館進一步升級了社教課程,增加了實踐環節。如在“小小講解員”培訓課程中,包括彈古琴、臨摹敦煌石粉彩繪、制作龍泉青瓷等。
“小小講解員”培訓課程中,設置了6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提升課,融合“品、看、聽、觸”的現場沉浸式學習體驗,讓孩子們更好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還設置了6節技能提升課,運用“賞、學、練、講”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們掌握講解要領和技能。“體驗之后,孩子們面對展品不再是簡單復述講解詞,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許多小講解員還主動查閱相關資料,不斷完善自己的講解詞。”李妍介紹,會吸納表現優異的“小小講解員”加入館里的公益講解隊伍。
今年,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與中國煤礦文工團再度合作,開設“‘藝海拾遺’系列展演——非遺館里的藝術課堂”,每堂課約60分鐘。陜北民歌、鳳陽民歌、桑植民歌……中國煤礦文工團的藝術家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進行講述和示范,把非遺展示從展廳延伸到舞臺,讓非遺項目可聽、可看、可感、可知。“希望通過更多社教活動,讓人們體驗非遺之美。”李妍表示。
翻開“奏折”,“一站式”蓋章,“批閱”后帶走這本“御旨蓋章冊”……這是暑假期間,南京云錦博物館推出的新活動之一。蓋章冊內設計了7枚館藏紋樣印章,包括“云錦大花樓織機”“石青地仙鶴紋補”等。觀眾紛紛表示,在館內系統了解云錦織造技藝之后再來蓋章,有一種別樣的莊重感。
近期,該館還有一款冰箱貼“我是斗牛”頗受關注。它融合了“王錫爵斗牛方補官袍”這一珍貴文物上的“斗牛紋”。“‘斗牛’不是一只牛,形似龍而不是龍,是鎮宅神獸。今年是龍年,我們希望通過文創等方式讓人們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南京云錦博物館活動部負責人文若琪說。
在南京云錦博物館,來自芬蘭的游客艾凡帶著家人仔細了解了展品,還欣賞了匠人運用大花樓織機織造云錦的過程。“他們參加了蓋章活動,還購買了一些云錦擺件,說要贈送給朋友。這是中國非遺走出去的一種方式,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一條通道。”南京云錦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南京云錦博物館統計,今年暑期觀眾人數較往年增長迅速。其中,年輕觀眾占比較大。該館推出的團扇、擺件等文創產品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今年,在以往非遺研學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結合非遺技藝制作錦衣金箔畫擺件的環節,并針對各個年齡層開發相應研學項目,進一步豐富學習體驗。”文若琪說。
記者還了解到,在暑期,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將非遺項目及非遺作品融入非遺主題線路,并與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合作共同設計課程,強化體驗性和互動性。“在非遺體驗中,我們得到啟發,有了成長。”參與的體驗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