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種“假需求、假檢測、假治理”的亂象,有關部門必須加強治理力度。
據央廣網報道,今年2月,成都的杜蘭在搬家前花費2990元購買了全屋甲醛檢測和治理服務,經商家治理后,現場檢測甲醛濃度顯示為“合格”。但搬入新家后杜蘭因孩子出現身體不適,便又先后找了兩家機構進行檢測。然而,兩次結果均顯示甲醛含量仍超國標1倍多,導致杜蘭和家人搬離新家在外租房至今。
記者調查得知,涉事公司還存在刻意通過制造“甲醛焦慮”,誘導客戶購買甲醛治理服務的情況,甚至有員工因沒有調高甲醛檢測數據,導致檢測結果不超標,而遭到總部領導嚴厲批評。
商家通過提供甲醛治理相關服務獲取合理收益很正常,但為了多拿訂單,肆意操控檢測數據,則已涉嫌欺詐。考慮到甲醛治理事關消費者健康,則其潛在危害更加不容忽視。對于這種“假需求、假檢測、假治理”的亂象,有關部門必須加強治理力度。
綜觀整個事件,其核心實際已經與甲醛檢測、治理的技術水平關系不大,而變成一個基于“甲醛焦慮”的商業騙局。
“檢測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讓客戶檢測之后去治理,哪怕免費檢測都行。”吸引到客戶后,商家則攜帶可調檢測結果的儀器上門,通過超標的檢測結果動員客戶購買價格動輒數千元的甲醛治理服務。可以說,為了放大客戶的“甲醛焦慮”,他們形成了一套包含“甲醛”“白血病”等關鍵詞的統一話術。
在這一騙局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獲客,他們包裝品牌,廣招加盟商,聯系媒體進行深度和大規模炒作,一旦出事則再換一個品牌繼續操作。這種明顯涉嫌欺詐的“甲醛檢測”,已踏破商業倫理的底線。
甲醛是分子量最小的醛,氣體狀態下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經常出現在建筑材料中,也是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影響室內空氣質量和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甲醛超標確實有可能對人的健康造成一定損傷,這也是甲醛檢測和甲醛治理產業得以存在的現實基礎;另一方面,出于種種原因,所謂“甲醛焦慮”在社會上蔓延多年,導致部分消費者由于恐懼甲醛危害而被不良商家套路,繳納“智商稅”。
所以,要治理這類“甲醛檢測騙局”,必須從源頭入手。比如,提高甲醛釋放源的含量標準,保護消費者健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在這方面,近年來其實進步很大,2021年,更嚴格的《人造板及其制品甲醛釋放量分級》和《基于極限甲醛量的人造板室內承載限量指南》等兩項國家標準發布。這意味著,甲醛污染現象實際從生產源頭得到改善。從這個角度講,甲醛治理的真實市場實際上正變得越來越小。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存在商業騙局,但甲醛治理的真實需求客觀存在,這就對相關市場的監管與治理提出要求。有關部門理應采取措施驅逐不良商家,保護合法企業的生存空間。
首先,應對甲醛治理市場的進入設置一定門檻,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僅需要采購些儀器和配置藥劑,就可以通過發展加盟商圈錢。
其次,還要為消費者維權提供權威中立的檢測渠道。比如,報道提及的杜蘭案例,其連續檢測三次都顯示甲醛超標。既然檢測方普遍有調高數據的動機,那杜蘭家到底是否超標仍未可知,她該去哪里獲得真實數據?
再者,商家調高檢測結果需要相應檢測設備的配合,檢測設備是否存在漏洞與行業潛規則,需要監管出手。
鑒于這類案例往往維權成本過高,不妨考慮通過在這些商家所入駐的電商平臺,設立相應懲罰機制來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而不是像杜蘭案例中只是“僅退款”。如果“假一罰十”,相信這類的商業騙局也會收斂很多。
畢竟,生命健康面前不容造假。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