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漫步在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的武陵不夜城,只見商鋪林立、燈光璀璨、煙火升騰。
竹溪縣古稱武陵縣。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西關街依竹溪河而建,這條街便是武陵不夜城的前身。明清時期的西關街是鄂陜渝的商賈會聚之地,戲樓、書院、會館林立,盛極一時。
如今的武陵不夜城,全長361米,商業面積2.5萬平方米,匯集了餐飲、娛樂、文創等多種業態的上百家商戶,是人們休閑消費的好去處。
街區改造重聚消費人氣
竹溪河見證了武陵不夜城的前世今生。
“20世紀90年代,西關街熱鬧非凡,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在西關街生活了30多年的諶梅說,隨著時間推移,西關街因年久失修,人員流失,日漸凋敝。
2013年,竹溪縣對西關街實施棚戶區改造。2023年該縣依托區位、生態等優勢大力推進武陵不夜城項目,力求讓古老街區再放光芒。
“街區外立面按戲曲夜游街區的風雅韻味進行統一規劃,把沿河四車道的城市道路改為步行街,完善配套設施、不斷豐富消費供給、強化服務保障,這些舉措讓游客消費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竹溪文旅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萌介紹。
“我們堅持走文商旅融合發展路線,以文化聚靈氣、以商貿聚人氣、以旅游聚財氣,持續提升街區品味、城市品質,著力將武陵不夜城打造為集文化旅游、休閑體驗、特色餐飲、特產展示于一體的特色街區。”竹溪縣委書記許慶一說。
戲曲秀場盡展國粹之美
在武陵不夜城內街,一臺臺戲曲接連上演,吸引眾多游客駐足觀看。舞臺上,演員們一招一式盡顯國粹之美,一顰一笑傳遞戲曲韻味,游客直呼“好看又喜慶,好聽又熱鬧”。
這臺由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編導團隊為地方稀有劇種山二黃量身編創的戲曲情景劇《武陵梨園情》,打造了粉墨伊始、萬方樂奏、百味竹溪、衣冠鳳華、羽化成蝶、賽博空間、武陵情緣七大戲曲主題和15個文化節點,各節點環環相扣,單看是戲、連看成劇,古老劇種煥發勃勃生機。
山二黃又名漢調二黃,屬皮黃腔系地方戲曲劇種。作為湖北省現存的9個地方稀有劇種之一,山二黃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觀眾越多,我們演得越有勁。”山二黃劇種第四代傳人、國家二級演員黃彩平說,戲曲進商圈,可以讓大家近距離感受戲曲魅力,不僅豐富了文化生活,還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增進了大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我們創新‘戲曲+’載體,著力把西關街打造成‘戲曲第一街’。”武陵不夜城總策劃人張輝說,在武陵不夜城,戲曲元素隨處可見,游客除了能欣賞山二黃、昆曲、越劇、豫劇、秦腔等戲曲國粹,還能觀看武術、雜技、川劇變臉等非遺表演。
“好漂亮、好熱鬧,享口福、飽眼福。”來自重慶市巫溪縣的高三畢業生李夢臻賞山二黃戲曲、品竹溪美食、觀水秀表演后,不禁感嘆。
文旅融合常創常新。竹溪縣還推出《武陵梨園情》2.0版濃情季,吸引萬名大學生游竹溪,助推鄉村振興,推動文旅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多元場景釋放夜游活力
夜幕降臨,街區燈光璀璨,身著傳統服飾的年輕人穿梭其間;琳瑯滿目的中西餐點、特色小吃,讓游客盡享舌尖美味;裸眼3D投影為游客帶來視覺奇觀……走進武陵不夜城,仿佛置身于一場流動的盛宴。
沖天而起的水柱與縱橫交錯的燈光交相輝映,變幻著舞姿,引人注目。這是武陵不夜城借水生景,引入現代聲光電技術,依托竹溪河打造的燈光水秀劇場。
賞戲曲、品美食、觀水秀、玩電競……武陵不夜城文商旅跨界聯動,憑借豐富多彩的場景業態,描繪出一幅絢爛多彩的夜經濟畫卷。
憑學生證或準考證可免費參觀街區西關記憶館、開展音樂美食避暑季活動、舉行電競比賽……暑假以來,武陵不夜城推出系列舉措引人聚氣,日均游客在8萬人次左右。
“武陵不夜城開業即走紅,周邊省市的游客紛至沓來,街區夜夜游人如織。”竹溪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喻泉源說,短短半年,武陵不夜城接待游客人數已突破900萬人次。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