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涼山西昌站總決賽中,四合鄉久洛隊和安寧鎮鳳凰村隊球員在比賽中拼搶。主辦方供圖
7月底,在中國西南邊陲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兩支來自鄉村的足球隊——四合鄉久洛隊和安寧鎮鳳凰村隊在大雨中進行了一場巔峰對決。這是抖音足球嘉年華涼山西昌站的總決賽。這場比賽吸引了1.6萬多名觀眾,其中不少人是專程從外地趕到西昌來觀看比賽的。
最終,四合鄉久洛隊以1∶0的比分險勝安寧鎮鳳凰村隊。“久洛”在彝語中是雄鷹的意思,在彝族人眼里,雄鷹既是祖先,也是“睿智、犀利與血氣方剛的來源”。參賽以來,這支由當地兩支業余球隊融合而成的四合鄉久洛足球隊,始終保持不敗。
深厚的足球底蘊
阿涼子拉是四合鄉久洛隊年紀最大的球員,也是最有威望的球員。球隊就是在他的呼吁下組建的。提到組建這支球隊的場景,阿涼子拉說:“大家真的是一呼百應。”這支球隊球員的年齡層從18歲到38歲,職業涵蓋教師、醫生、個體戶、企業老板等。
那天的大雨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球員的跑動中,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草皮上濺起的水花。阿涼子拉和隊員們開玩笑稱“下刀子也要踢”。聽上去有些夸張,但球員們確實就和那些剛剛愛上踢球的學生一樣,充滿熱情。
“一直以來,這里都有著很深厚的足球底蘊。”阿涼子拉感慨道。
今年的抖音足球嘉年華,是從當地的“拉莫杯”足球聯賽延伸出來的。40年前,“拉莫杯”由西南民族大學畢業的一群大學生自發組織,如今它已成為當地著名的足球選拔賽事,見證了一批又一批涼山少年通過足球走出大山。“拉莫”在彝語中是老虎的意思,象征著勇猛、速度、耐力、頑強,是彝族人的精神圖騰。
在提及“拉莫杯”時,有一個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羅軍。羅軍今年45歲了,已經踢了20多年“拉莫杯”。
1979年,羅軍出生在昭覺山區。讀小學時,隨母親工作調動來到縣城,進入涼山民族師范學校附小。在那里,他第一次見到足球。后來,他逐漸從長輩口中聽到了“拉莫杯”這三個字。
關于以前的“拉莫杯”,羅軍說到現在他都記得非常清楚。當時沒有正規的球場,大家只能在涼山民族師范學校找一塊空地。沒有草皮,球員們便在泥地上踢球。哪怕下雨了,也沒有人愿意離開。
對涼山的孩子們來說,“拉莫杯”的意義不僅限于足球,它在這片土地上給予了孩子們前進的力量。“足球首先讓山區的孩子們可以找到朋友,漸漸地,它變成了山區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希望。”羅軍說。
這次的足球嘉年華,讓當地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關注足球。“這讓我們這樣的草根體育人,得到了更多的推廣。”羅軍稱,身邊的家長們開始向他咨詢足球啟蒙,也有很多孩子過來踢足球。
為孩子們帶來希望
和羅軍一樣,阿涼子拉將希望帶給了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山里的女孩子。
已經年近四旬的阿涼子拉,曾經是布拖縣瓦都鄉小學校長。從大涼山山區走出來的他,依靠足球成為體育特長生,進入高校,走出大山。畢業后他成為鄉村教師,嘗試用足球這一方式幫助更多的孩子改變命運。
“我其實沒有那么大的夢想,我只想讓他們通過足球走出大山。”這就是阿涼子拉最簡單的心愿。
當阿涼子拉提出要帶女孩們踢球時,很多人表示了質疑。一方面,當地人覺得女孩子踢球是不務正業;另一方面,很多女孩子連球都沒有見過,怎么踢?面對家長的不解,女孩子們的懵懂,阿涼子拉決定將女足世界杯的視頻播放給他們看。“你們看,她們可以,你們為什么就不行?咱們一定可以踢出‘名堂’!”
就這樣,阿涼子拉三番五次地上門和家長們溝通。終于,有越來越多的女孩子加入了。
2016年,布拖縣有史以來第一支女足成立了。吉爾莫沙作是這些球員中頗具天賦的。每當提起她,阿涼子拉都很自豪。
雖有天賦,但她中途差點放棄。這些女足隊員中,很多都是孤兒或成長在單親家庭。在吉爾莫沙作訓練一年后,她父親因病去世了。母親向來體弱多病,吉爾莫沙作為了多幫家里干農活,選擇了退學。阿涼子拉得知情況后,便趕緊去看望她,希望她重返校園和球隊,不要浪費天賦,也不要錯過改變命運的機會。
吉爾莫沙作沒有辜負阿涼子拉的一片苦心,她拿到了國家二級足球運動員等級證書。今年,吉爾莫沙作以體育生的身份參加高校單招。雖然文化成績不錯,但她因為心理壓力太大,在足球考試中發揮失誤,與大學失之交臂。
落榜后,吉爾莫沙作哭著給阿涼子拉道歉,覺得自己辜負了阿涼子拉的一片苦心。阿涼子拉既遺憾又心疼,便為吉爾莫沙作爭取到了一個復讀名額,希望她明年再考一次。
截至目前,阿涼子拉在布拖縣共組建了五屆女足隊伍,其間他帶領超過200名隊員投身于足球訓練。在這群隊員中,約有60名憑借出色的表現被中學選中,前往成都、西昌等地求學,從而獲得了更為優越的教育資源和訓練環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兩位隊員現已入選中國U16女足國家隊。
青年中的足球啟蒙者
受阿涼子拉事跡的啟發,越來越多的當地小伙也開始投身于足球啟蒙當中。
吉付拉馬是一位00后,靠著足球,他走出了大山。這一次的足球嘉年華,他參加了“1V1”的比賽。
他的故事要從14歲說起。14歲時,吉付拉馬收到了一件巴塞羅那球隊的球衣,在這之后,他便開始搜索各類足球視頻看,慢慢地愛上了足球。
17歲時,他為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5年內進職業隊。后來,由于學校沒有足球場,他便自己在玉米地上建了一個足球場:兩塊木頭、一根大竹子就做成了一個球門。后來他攢了些錢,自己制作了鐵門。在這樣的場地上,“孤獨的”吉付拉馬日復一日地訓練著。
他將訓練視頻發上網之后,收獲了大量網友的關注,還獲得了國際足聯官方賬號的轉發。有人勸他放棄,也有人說“有夢想誰都了不起”。在網友的建議下,他決定走出大山,去四川省隊集訓。然而,由于已經錯過足球訓練的黃金年齡,他認清了自己無法加入職業隊的現實。
也正是因為他走出了大山,看到了獨自訓練與系統訓練的差距,他決定要去幫助那些有“足球夢”的孩子們。
吉付拉馬在追夢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生”。在抖音上,吉付拉馬的個性簽名是“把自己心里面的那一份純粹傳承下去,修一個屬于大山的球場”。目前,吉付拉馬在四川樂山擔任8歲以下小朋友的足球啟蒙教練。他覺得,孩子們就是希望。
除了吉付拉馬,吉子爾體也是一位熱愛踢球的00后,他在“1V1”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目前,他也在課余時間教小朋友們踢球。
在當地,像吉付拉馬和吉子爾體這樣的年輕人并不少見,他們都在做著和阿涼子拉一樣的事情:懷揣著對足球的熱愛,投身于足球啟蒙事業,幫助更多大山里的孩子通過足球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足球不僅僅是一項運動,更成為一種傳遞希望的紐帶,讓每一個孩子相信,一定要有勇敢追夢的勇氣。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