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公安廳20日發布消息稱,今年以來,該省警方打擊虛假演唱會門票詐騙,共打掉該類詐騙團伙125個,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1689人。這一消息,讓遠在外省的筆者深感舒心。
警方介紹,虛假演唱會買賣門票詐騙案件中,嫌疑人主要通過社交類APP,以“票務代理”“折價轉讓”等話術,發布演唱會門票售賣信息,初步取得受害人信任后,便謊稱平臺有監管,需另外通過微信或其他方式私下交易,或發送虛假的購票網站鏈接要求對方填寫銀行賬號、密碼和驗證碼進行購票,從而盜刷受害人的銀行卡。部分嫌疑人還以“門票卡單”等話術對事主進行二次詐騙。
騙子話術、套路百出,而受害人輕易受騙,這一情形讓筆者悚然一驚。不久前,筆者還和親友聊起劉德華演唱會一票難求的現象。親友有想看劉德華演唱會了卻心愿的想法,提及某平臺上有人兜售這場演唱會的門票,為此有些動心,但家人提醒:且慢,現在網絡售票信息不能全信,萬一遇上騙子就麻煩了。這一說,親友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畢竟,作為信息不對稱的一方,普通消費者很難去對網絡信息加以驗證,既然難分真偽,放棄才是上策。現在想來,幸虧親友關鍵時刻斷了念想,不然結果真不好說。
平心而論,在正規渠道“關閉大門”的情況下,人們希望從網絡平臺或APP獲得一份機會或“幸運”,心情可以理解。畢竟,在正規渠道供給不足或因各種特殊因素導致門票一票難求的背景下,設法觀賞“偶像”的演出,也是一種正當的需求,這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貪圖便宜”。
提醒此類人群注意防范網絡詐騙是必要的。一個骨感的現實是,在虛假演唱會買賣門票詐騙者的“圍獵”中,不少消費者很容易迷失方向。客觀上,由于此類虛假轉讓門票行為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和那種“談錢必有詐”的反詐場景還略有差異,相對容易讓追星心切的人放松戒備。但再美妙的措辭、再“合情合理”的借口,都有著無法遮掩的“硬傷”,這就是離開平臺交易、提供奇奇怪怪的鏈接、百般遮掩本方信息。常識告訴我們,轉讓門票現象確實存在,但真正轉讓門票的,多會“敞亮”而直接,不會整那些多余的活兒。有些小區群里,鄰居之間的門票轉讓和交割,便一目了然、直截了當。即使雙方分處不同省份,均等亮出誠意和保證,也是必要的前提。
問題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現實中,總有人會掉入詐騙分子精心設置的陷阱。怎么辦?必須指出的是,打擊虛假演唱會門票詐騙,是打擊通信網絡詐騙中的必要一環。以法治之力,打擊和遏制此類犯罪,還公眾一個安寧的消費環境,至關重要。事實上,來自警方的嚴厲打擊,不僅有力消解了詐騙土壤,也實打實地給“易騙人群”上了一堂反詐課。從這個意義上說,廣東警方對于虛假演唱會門票詐騙的零容忍,令人稱道。這樣的鐵血打擊,越猛越好,越多越好。
近年來,多地公安機關發布此類真實案例,以警示社會。例如,今年3月,江蘇常州8名歌迷被“票務代理”誘騙。在天津,一名騙子明明沒有演唱會門票,卻以“去看演唱會嗎?我有票”之名,騙取70余萬元。有報道直言,“我有票”這種話連標點符號都不能信,確實直指真相。門票是不可能主動“跑上門”的,“加價”法則也未必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顯然,虛假演唱會門票詐騙,不僅有個案性質,也有團伙作案、鏈條式作惡的跡象。針對虛假演唱會門票詐騙有所抬頭的趨勢,有關部門既要以“民舉官糾”的立場為民做主,也要積極主動地針對網絡亂象進行摸排、調查,從中發現線索、掌握動向、及時收網。
值得一提的是,虛假演唱會門票詐騙高發的背面,卻是一些售票平臺的退票難、手續費過高。有人買不到票,有人退票退得火大,這種反差提醒的是,在正規渠道改善買票和退票機制,讓更多的人可以通過“安全模式”實現“買退自由”,可能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具體怎么做,值得研討,但想來并無太大技術難度。
(作者系資深時事評論員)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