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香火龍巡游隊伍在邕江畔祈福 黃紅錦 攝
本報駐廣西記者 賓 陽 通訊員 賓藝苑
在壯鄉首府南寧東部的青秀區長塘鎮,美麗的邕江蜿蜒而行。邕江南岸,長塘村山清水秀、田園錯落、瓜果飄香。鄉村民居整潔有序,嶺南文化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
“農歷六月十六是長塘村的豐收節,每年的這一天,村里會舉辦壯族芭蕉香火龍舞、壯族麒麟舞、壯族斗竹馬等非遺項目的民俗踩街巡游,還有籃球賽、文藝晚會和農產品展示展銷會,熱鬧非凡。”長塘村黨總支部書記、主任李榮旌說,長塘村是3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的傳承基地,近幾年的系列民俗文化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來此體驗。
壯族芭蕉香火龍舞是流傳于長塘鎮及周邊地區的一項壯族民間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壯族芭蕉香火龍舞源自壯族師公舞,后演變為一種獨特的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以師公麒麟舞步、九罡舞步為獨特的舞蹈表現形式,其舞蹈律動優美、語匯豐富、節奏鮮明。”青秀區壯族芭蕉香火龍舞代表性傳承人周建孟說,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表演過程有請圣、迎龍、拜神和感恩,主要表達人們希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青秀區文化館有關負責人表示,壯族芭蕉香火龍舞是從師公娛神舞蹈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充滿藝術魅力和文化因子。發掘、搶救、保護壯族芭蕉香火龍舞不僅能豐富和傳承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對研究民族民間宗教信仰、文學藝術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2008年,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代表廣西參加在浙江寧波舉辦的“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舞龍大賽”,榮獲金獎。
在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發展利好政策的推動下,依托對壯族芭蕉香火龍舞、壯族麒麟舞、壯族斗竹馬等非遺資源的挖掘和利用,長塘村群眾文化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得紅紅火火。2022年,長塘村榮獲南寧市文明村稱號。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4年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名單,長塘村入選夏季示范展示點。
“村民很受鼓舞,這將帶動更多的人參與文化活動,繁榮鄉村文化。”長塘村村民李華澤說。
“用健康向上、文明有益的文體活動充實村民的業余時間。”李榮旌說,近年來,村里建設村民活動中心,完善舞臺、球場、農家書屋等文體設施,廣泛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在此基礎上,長塘村通過景觀小品、噴繪、板報等形式,讓文明公益廣告隨處可見,潛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的文明素養。以“一約四會”,即村規民約和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禁毒禁賭會,引導村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風尚。
“文化繁榮,村民的精氣神更好。近年來,依托群文活動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長塘村大力開展鄉村群眾文化素質和道德知識教育培訓,提升村民的文化知識積累和精神文化素養,在鄉村振興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以文化人’的作用。”長塘鎮黨委宣傳委員李長新說,長塘村將移風易俗內容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相結合,樹立孝親敬老、夫妻和睦、勤儉持家等移風易俗典型,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村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自覺抵制陳規陋習。
村民文明意識是村容村貌改造提升的關鍵。走進長塘村王里坡,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坡內的古樹、老樹保護完好,村民房前屋后種植各種果樹和花草,村屯內綠化覆蓋率達90%。
王里坡的村民說,近些年,屯里發動全體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閑空置地種植各類花草、果樹,形成了環村林帶和村內綠蔭帶,“村在林中、家在綠中、人在花中”的生態鄉村格局初具雛形。
像王里坡一樣,近幾年,長塘村推進“三清三拆”環境整治,提升村坡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常態保持鄉村整體風貌“新、齊、美”,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也倡導了文明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