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被曝光的“京門樓”已人去屋空,只剩一個個被劃分成10平方米左右的檔口。
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看到,被曝光的“實況廚房”大門緊閉,門上貼著“停業整頓”四個大字。
外賣平臺熱銷榜上的高分店鋪竟是一家“幽靈”店?
近日,央視新聞曝光了一批租借執照開店,用假地址、假照片成為熱銷高分店鋪的“幽靈外賣”。這些店鋪在外賣平臺上,以高分和熱銷的姿態吸引消費者,但實際上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隱患和監管漏洞。
事件曝光后迅速沖上熱搜,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憤怒和擔憂:網絡訂餐食品安全隱患屢除屢現,消費者如何才能放心點外賣?
曝光店鋪均已下線整改
外賣平臺上,餐飲店鋪證照齊全,門店照片干凈整潔,其中一些評分還很高,甚至躋身平臺熱銷榜之列。然而,央視新聞調查發現,那些寬敞明亮的堂食照片竟然是“照騙”。
新聞畫面中,一家外賣店鋪操作間的紗窗上、灶臺上沾滿了油污,地面滿是污水,門簾上沾滿了黑色的污垢,庫房里的食材、貨物和生活用品隨意擺放,衛生狀況極其令人堪憂。而且,30多家外賣店鋪竟“藏身”于同一地點,使用的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證一模一樣。
消息一經曝出,網友直呼:一翻訂單記錄感覺“天都塌了”。“‘打工人’最喜歡的外賣類型,竟都是衛生臟亂差的重災區。”北京白領小張住在中國傳媒大學附近,是幾家“幽靈外賣”的點單常客。他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有些飯菜吃完后會腸胃不適,現在看來也清楚其中緣由了。”
8月24日上午,針對上述問題,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管局第一時間開展執法檢查工作。據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管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消息,經檢查現場發現,上述企業均以美食城檔口店鋪形式進行線上外賣經營,具備相關證照資質;針對檢查發現的上述企業存在的衛生環境臟亂等違法違規問題,朝陽區市場監管局已立案調查。
8月27日20時,中國城市報記者來到了報道里提到的“實況廚房”所在地。與報道畫面中外賣小哥繁忙進出、餐館內外人聲鼎沸的熱鬧景象不同,記者抵達時雖是用餐高峰時期,但院門口非常冷清,并無外賣車輛停靠。
走進院內,只見“實況廚房”大門緊閉,門上赫然貼著“停業整頓”四個大字。門外地面上,散落著清理出來的桌椅和部分廚余垃圾,一旁的幾個編織袋里,裝滿了已打包但尚未銷售的湯食。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實況廚房”門外的廢品堆已被清理干凈,報道中提到的嗆人氣味也已消散。旁邊廢品回收站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其廢品回收業務也已因“幽靈外賣”事件被暫停。當被問及對面“實況廚房”開了多久,該人員回復稱“開很久了”。
隨后,中國城市報記者又來到另一處“幽靈外賣”聚集地——“京門樓”,看到現場已經人去屋空,只剩一個個被劃分成10平方米左右的檔口;檔口上方的招牌依舊醒目,印著的都是外賣平臺上曾經耳熟能詳的品牌名字。檔口內部原本臟亂差的環境已被清掃干凈,記者查閱兩家外賣平臺后發現,“京門樓”的檔口品牌均已下線。
租用證照屬違規行為
既然地址虛假、圖片虛假,又一證多用,為何還能成為高分店鋪?外賣平臺是否要對入駐商家資質的真實性負責?
《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第八條規定,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食品經營許可證進行審查,登記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及聯系方式等信息,保證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食品經營許可證載明的經營場所等許可信息真實。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與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簽訂食品安全協議,明確食品安全責任。
由此可見,外賣平臺應對入網店鋪的資質和信息真實性負責。
可令人吃驚的是,報道中,原本對店鋪上傳信息進行審核的外賣平臺區域負責人竟“支招兒”店鋪經營人,讓其去租借執照。
那么,證照又是否可以租借使用?中國城市報記者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發現,第三十七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涂改、出租、出借、轉讓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食品經營者應當妥善保管食品經營許可證,不得偽造、涂改、倒賣、出租、出借、轉讓。食品經營者應當在經營場所的顯著位置懸掛或者擺放食品經營許可證正本。
也就是說,擅自將營業執照出租、出借、轉讓屬于違法行為,不僅出借方要受到處罰,借用方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中國城市報記者嘗試聯系兩家外賣平臺,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相關回復。
福州公孫策公關合伙人詹軍豪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地址、圖片虛假及一證多用的“幽靈外賣”能成為高分店鋪,背后可能涉及外賣平臺間的激烈競爭與流量爭奪,但更關鍵的是平臺審核機制的缺失或執行不嚴。
“從品牌長期戰略視角看,外賣平臺應承擔起對入駐商家資質真實性的審核責任,因為這是建立品牌信任、維護用戶忠誠度的基石。放任違規行為無異于飲鴆止渴,終將損害平臺聲譽、影響長遠發展。”詹軍豪說。
網絡訂餐食品安全警鐘再鳴
前不久,有一個“100元干凈飯”挑戰,火爆網絡。
起因是,有一位博主找到一位外賣小哥,給其100元,讓其帶領博主去他眼中最干凈的外賣門店。外賣小哥二話不說,騎上電動車載著博主去了一家小面館。小面館的后廚寬敞明亮,被收拾得干干凈凈;面都是現做手搟面,大骨湯也是自己熬的。當老板一聽自己的店被這位外賣小哥評價為“最干凈的店”,立刻露出笑容。
這個視頻火了之后,一時間,“100元干凈飯”挑戰成了一種新型網絡“流量密碼”。
“幽靈外賣”的曝光和“100元干凈飯”挑戰的火爆,都把人們的視角拉回到食品安全問題,尤其是網絡訂餐食品安全。
現如今,外賣已然成為現代人尤其是年輕人生活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5.35億人,外賣市場正在逐漸擴大中。
與不斷擴大的外賣消費群體相對應的是與日俱增的消費投訴。中國城市報記者查閱黑貓投訴平臺,輸入“外賣”一詞后,發現投訴條數超60萬條。
受訪專家表示,吃一餐放心的外賣是消費者最樸素的訴求。只有監管部門、平臺、商家和消費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守牢食品安全底線,構建一個安全、透明、有序的外賣消費環境,才能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向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為了讓消費者放心點外賣,各方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外賣平臺應進一步加強對入駐商家的審核和管理,確保商家提供安全、合規、高質量的食品和服務;商家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誠信經營,提供真實、準確的食品信息和服務質量;政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建立更加嚴格的食品質量和安全標準,加大對違規商家的處罰力度,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
此外,有業內人士建議,可建立相關機制,鼓勵外賣員在取送過程中進行監督。
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連日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積極采取行動,通過開展網絡訂餐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創新監督方式等形式,督促行業自律健康發展。比如近日浙江溫州施行了《網絡餐飲“陽光廚房”建設運行規范》地方標準,強調“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應建設陽光廚房”,并在“浙江外賣在線”平臺上以視頻形式實時公開食品加工制作現場。同時,對監控設備的安裝、運行以及數量和位置的設置等均提出具體要求,并給出安裝示意圖。按照該標準要求,網絡餐飲“陽光廚房”監控設備必須覆蓋食品加工操作等重點區域,并且張貼專用標識方便監管,若設備出現故障,應在24小時內進行修復并截圖留存。
專家提醒,消費者自身也應提高警惕性,在選擇外賣時仔細查看店鋪信息、評價記錄等關鍵信息;盡量選擇有實體店面、口碑良好的正規店鋪就餐;同時,注意保留好訂單記錄和發票等憑證以便維權。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9月02日 第06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