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時刻,岸與海一同喧騰起來。
伴隨著清脆的鑼響,岸上鞭炮齊鳴,鼓樂震天,人們為新一輪的開漁節載歌載舞。悠揚的螺號傳遍碼頭,福建東山島四大漁港同時開海,722艘漁船開足馬力,駛向蔚藍大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漁民戰風斗浪向海討生活,而大海會慷慨地向人們饋贈魚蝦蟹貝。這是怎樣的情義,海島人明白,也深深感恩。休漁,是漁民與海的君子盟約,而將大海的饋贈分享給天南地北的游客,是漁民替大海招待遠來的朋友。
是夜,南門灣的燈火漸次點亮,漁人碼頭擺滿流水席,一場關于海鮮的狂歡拉開序幕。流光溢彩的舞臺上,穿戴整齊的大廚集體亮相,六口大鍋一字排開,不,是大鼎,這種特大號容器,東山人叫大鼎。這可不是普通的鼎,直徑1.4米的大鼎市面極為少見,足可擺放200只螃蟹,引得游客們紛紛咋舌。東山海宴主打一個豪放不羈、熱情似火,彰顯海島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情懷。
大鼎中的海鮮全是“頂級配置”,生蠔、鮑魚、巴浪魚、菜鱘、黑虎蝦、黃金扇貝,六道大菜盡顯東山海鮮的肥美、鮮甜、脆彈。從海里跳進鍋里的海鮮其實不用太講究烹飪手法,白灼、清蒸,再蘸點醬油調芥末,就是人間美味了。特別是“巴浪臥雪”,簡直鮮得讓人停不下筷子。巴浪魚怎么個“臥雪”法?竹墊或筲箕內撒上粗鹽,把巴浪魚放進去,再撒上一層粗鹽,置于鍋中蒸熟,起鍋即食。咸香鮮美自不必說,單看那一尾尾魚靜臥于一片雪白中,不見配料,也無油葷,頗有大道至簡的意味。
這時節,還有一種網紅海鮮不可錯過,就是燈捕小管。東山漁民至今保留著原始的海捕方式,用燈光誘捕小管。天生嬌嫩的小管對環境極為挑剔,東山島有四個天然漁灣,閩東漁場和粵東漁場在這里交匯,這片富饒的海域是小管的天然牧場。駕船出海,在放置于海里的網格上架一盞燈,開燈、下網,等到小管紛紛向著燈光聚集過來,便可以收網了。還沒離開海水時,小管通體晶瑩剔透,連肚子里的墨囊都清晰可見,身上的斑點一閃一閃,猶如滿天繁星,美得炫目。燈捕小管肉質脆彈,可以白灼、油燜、爆炒、鹽焗,連帶墨囊一起吃,滿口爆香,絕對讓你回味無窮。
我有一位北方的朋友,十多年前來過東山島,闊別多年后重聚,自然是海鮮大餐伺候。在飯桌上大快朵頤,每一盤上來他都滿含期待,但似乎并不盡興,猶豫半晌,還是忍不住問我要那種“咬下去會響的小魚”,我思來想去,卻想不出那到底是什么魚。這時小管上桌了,他夾起一個,咬一口,呼地站起來,激動地說,就是這個!就是這個!他忘記了會響的小魚長啥樣叫啥名,卻記住了那種咬下去一聲脆響的感覺。好比汪曾祺寫他的家鄉美食高郵咸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關于這“吱”的一聲,還引發了高郵美食愛好者的一場爭論,有的說確有這種聲音,有的說我的筷子頭扎進去怎就沒有?有沒有的另說,但高郵咸鴨蛋自此聲名遠播。希望來東山品海鮮的美食老饕,也來論一論咬下去會響的東山小管。
來東山玩海、品海是愜意的。馬鑾灣是天然的浴場,你可以在蔚藍的海中暢游,也可以在金色沙灘上盡情嬉戲。素有“天空之鏡”美稱的金鑾灣更是令人流連忘返,沙灘像一面鏡子,映出天光云影,漫步在沙灘上,就像行走在海天相接處,如入幻境。
傍晚時分,徜徉在古城小街,某個街角拐彎處,也許就能邂逅“古早味”作坊,燒腱靈、金錢肉、梅花箭、宋金棗……除了海鮮之外,能引爆味蕾的小吃便隱藏在七拐八彎的小巷中。入夜了,在南門灣的小茶攤上吃茶、喝啤酒、吹海風,可以暢聊,也可以什么都不說,從明月高懸,靜靜坐到天邊的星星滑入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