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福來”的福壽金魚、“威風凜凜”的獅頭金魚、“憨態可掬”的珍珠金魚、“忍俊不禁”的望天金魚……48個品種400余尾精品金魚引得前來觀賞的游客贊嘆不已。
近日,中國旅游報社記者現場體驗了在北京中山公園舉辦的“吉慶有余——2024年北京金魚文化展”。此次活動由中山公園與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北京市水生野生動植物救護中心)聯合舉辦。
記者在公園南門附近看到,由宮廷木海、老式泥盆與傳統金魚一同重現的中山公園“木海觀魚”景觀,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一尾尾姿態優美、色彩斑斕的金魚,如精靈般活靈活現,在蓮花間穿梭自如。
“小時候,我爺爺家里也養金魚,現在的孩子們都看不到了,正好借機讓他體驗一下我的兒時記憶。”北京市民宮女士對記者說,金魚是和平、富貴、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征,宮廷金魚也是老北京人的一份美好回憶。
“大家可以看到這是我們傳統的養殖金魚的器皿——木海,民間小盆稱之為盆,大者為海。”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工作人員李森正在為參加金魚文化展科普導賞的小朋友講解。生動的講解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聆聽,前來參加活動的孩子們也興奮地向李森提問金魚的品種。李森以絨球金魚為例,帶領游客細細品鑒宮廷金魚。這種金魚的鼻隔膜外延長成一束肉質花朵,附在吻頂,似兩朵繡球掛在頭前,游動時絨球隨身體上下擺動,甚是可愛動人。
“一方面是為了豐富孩子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孩子年齡比較小,他對金魚很感興趣,相關的講解也能聽得下去。”北京市民王女士說,她在中山公園的公眾號上報名參加了這次科普展,還領到了一本漫畫養魚手冊。
講解取得了熱烈的反響,也令李森十分驚喜:“這次展出的主要是北京傳統的金魚,從中能夠展現出傳統的審美和文化。孩子們對金魚很感興趣,同時金魚又是很脆弱的動物,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如何呵護生命、愛護自然。”
記者一路走來,只見在公園涼亭步道處的“魚影相伴”展區,游客可以欣賞金魚相關的攝影作品;銀杏樹步道兩側的“金玉同賀”展區,以展板形式展示了宮廷金魚的歷史演變和百年文化脈絡;東門區域的“金玉良緣”展區,展出了由中央美術學院書法家張洺貫撰寫的古代金魚名稱書法作品32幅。
“木海養魚在尋常百姓家里很難實現,我們展出的元寶型木海原來只在宮廷里有,現在最大程度還原了當時的效果。”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種業休閑科科長何川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又是中山公園開放110周年,希望借此契機展示中山公園跟金魚的不解之緣,讓大家重溫兒時的記憶,也讓大家了解北京不光有三山五園的秀美、九壇八廟的莊嚴,還有這樣的人間煙火氣。
記者現場了解到,金魚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明清兩朝王府廳堂和花園中不可缺少的觀賞元素,中山公園養殖金魚的歷史至今已有百年。2005年至2023年,中山公園先后舉辦了多次宮廷金魚展,成為廣大市民游客及金魚愛好者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