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清溪場街道,巨豐堰干渠經五拱橋渡槽跨河。
胡 程攝
9月3日上午,在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5屆執行理事會上,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公布,我國新疆吐魯番坎兒井、徽州堨壩—婺源石堨(聯合申報)、陜西漢陰鳳堰梯田、重慶秀山巨豐堰等4個工程成功入選。
一時間,重慶秀山巨豐堰成為重慶市首座世界級灌溉工程遺產沖上熱搜。巨豐堰在引水灌溉方面發揮著哪些重要作用?重慶市獲此世界級水利殊榮后,如何進一步促進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百年古堰護水有“智”
一條河,兩道渠,呈現出獨特的三層“立交形態”。
這是坐落于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秀山縣)的巨豐堰,是當地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
記者了解到,地處重慶秀山平江河畔的巨豐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至今已發揮灌溉功能近260年。
秀山縣作為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區之一,早在明朝,大興水利保民生。有專家分析稱:“始建巨豐堰的時期,恰處于秀山人口數量快速增長期,人口的增長對糧食需求的大幅增加,推動了農業的發展。而農田的規模化開發離不開水利灌溉的支撐,巨豐堰灌區恰在秀山平壩農業開發土地和用水條件最好的區域,因此民眾自發組織,籌款建設引水灌溉工程。”
本次申報組成員、重慶市水利局黨組成員、二級總監羅治洪于2019年第一次走進巨豐堰,他認為無論是攔河堰、排砂閘,還是渠首、渠系都保護得特別完好;在當時的條件下,筑壩和引水渠這種設計、這種工藝、技術、材料,都是比較先進的。從那時,為巨豐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念頭,便出現在他心里。
在羅治洪看來,秀山巨豐堰灌溉工程遺產能夠持續運轉兩百多年,在工程的規劃、設計、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科學性,體現出古人的智慧。
值得關注的是,巨豐堰三拱橋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仍在使用的砌石渡槽。有專家指出,渡槽工程是巨豐堰灌溉工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灌溉區域擴展、灌溉效益充分發揮的關鍵保障。
對此,有專家指出,巨豐堰三拱橋渡槽完整保存且沿用至今,并未出現地基沉降、結構失穩等問題,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大型砌石渡槽工程的設計建造技術水平,具有突出的科技價值。
國內罕見的立體灌區適應丘陵山區灌溉需求
在秀山縣烏楊街道螞蝗組,枯水期的巨豐堰仍然流水潺潺,源源不斷的為下游田地輸送灌溉水源。
羅治洪回憶稱:“2022年夏季,在重慶遭遇極端高溫干旱天氣的影響下,巨豐堰灌區內水稻種植的清溪場片區仍實現了較高產量,展現其灌溉系統的強大韌性和穩定性。”
那么,巨豐堰灌溉工程體系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記者了解到,秀山縣地處渝東南盆緣山地武陵山脈南段,為典型的丘陵山區地貌。
有專家表示,“立體化”灌溉工程體系是適應丘陵山區灌溉需求的典型工程規劃,保障了灌區水資源實現“高水高灌、低水低灌”,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巨豐堰灌溉工程體系為有壩引水,共有不同時期建造的巨豐、永豐、黃角3座攔河壩,引水入兩條干渠,灌溉渠道通過3座渡槽穿過平江河的兩條支流。
秀山縣水利局黨組成員姚勇軍介紹,巨豐堰與黃角堰在三拱橋這個地方立體交匯,就是利用不同水源點灌溉不同高層的田地,克服了海拔高差。
目前,秀山巨豐堰、黃角堰渠系達40多公里,為平江河沿岸的廣袤沃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不僅如此,巨豐堰攔河壩引水渠首樞紐還發揮著防洪、灌溉、排沙等功能,成為丘陵山區引水灌溉樞紐的典范。
“這樣的立體灌區在目前在用的灌溉工程遺產中還是第一次見到。”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專委會會長譚徐明實地考察后,對巨豐堰作出如此評價。
讓古灌溉遺址發揮新價值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盡顯綿延千年的中華治水智慧,重慶對于保護秀山巨豐堰的決心和信心是怎樣的?
近年來,秀山縣博物館利用空閑場地和位置優勢,打造了巨豐堰灌溉工程遺產展陳館,采用沙盤模型、展陳牌方式展示了巨豐堰的工程始建、工程發展、主要遺產構成、歷史管理機制以及規劃的科學性,吸引了許多專家學者前往考察。
“巨豐堰是秀山縣乃至重慶市水利遺產保護工作的一項重大突破,填補了重慶市世界水利遺產的空白,對助推重慶水利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水利遺產保護、打造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水利文化新名片,具有重大意義。”姚勇軍表示。
姚勇軍表示,巨豐堰的建設和發展,支撐了秀山地區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糧食供應和人口的增加,并對“改土歸流”后秀山地區的民族融合和社會發展都發揮了促進作用。
為更好保護這一世界級水利工程,按照《重慶秀山巨豐—永豐堰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規劃(2022—2035)》的總體部署,未來的保護措施將從遺產本體保護、遺產環境保護,以及史料與民俗的保護上全面展開,讓古灌溉遺址充分發揮新的價值。
“重慶市將繼續做好水利遺產保護,深入發掘水文化底蘊;在推動水文化傳播普及的同時,加強文旅融合,培育水文化旅游精品。”羅治洪表示。
巨豐堰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也是特色研學游教育、生態文化旅游的優質資源。對此,有專家建議地方政府將遺產保護利用與農業轉型升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統籌考慮,科學規劃,多方參與,共同促進遺產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09月09日 第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