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薩市達孜區(qū)最偏遠的窮達村,當?shù)卮迕襁_瓦次仁正在果蔬種植基地麻利地采摘番茄。成熟的果子色彩明媚、圓潤飽滿,金黃、鮮紅、絳紫,很快裝滿一桶,達瓦次仁趕緊提到果蔬大棚前端的空地上,堆放在一起。
村民現(xiàn)摘小番茄。瑯珍 攝
就在番茄小山堆前,次仁曲珍和幾位年輕的大學生正在直播賣貨。幾個疊起的泡沫箱放上貨品,一張茶幾、一臺電腦,倒扣的水桶當?shù)首樱仡^架著手機,就成了次仁曲珍的直播間。
8月中旬,當“向云端——尋路川藏線上的中國”采訪組走進果蔬大棚時,見到的就是這樣繁忙又簡陋的直播場景。
“番茄是自家大棚里剛剛采摘下來的,水靈靈的!”“現(xiàn)在下單,拉薩、山南、日喀則的朋友明天就能收到。”“來直播間關注我,點亮燈牌發(fā)送愛心!”次仁曲珍的講解繪聲繪色,各種直播術語熟練得可以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大學生旦增央吉輔助直播,拿著手機隨時關注直播間,幫腔附和、解疑答惑,還要遞東西、擺產品。好在已連續(xù)直播三個月,這套流程旦增央吉已游刃有余。
次仁曲珍正在直播。瑯珍 攝
今年5月,次仁曲珍和村里的大學生一合計,開始每天下午直播賣貨。目前直播間已經(jīng)積累了4000多名粉絲,形成穩(wěn)定的購買群。
次仁曲珍賣的貨并不固定,往往是就地取“菜”,番茄、玉米、辣椒等,地里產什么就賣什么。而這樣“才下枝頭、又上貨架”的銷售模式,粉絲很受用。
次仁曲珍是位“80后”新農人,當過打工妹、干過個體戶,2015年回到家鄉(xiāng)開始種地。
不同于當?shù)卮迕袷刂划€三分地、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次仁曲珍走起經(jīng)濟農業(yè)之路,開展規(guī)模化生產。
2016年3月,達孜區(qū)金麥穗農業(yè)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成立,次仁曲珍擔任公司董事長。為了帶領鄉(xiāng)親們共同致富,同年12月,麥之穗農業(yè)種植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成立。
就這樣,次仁曲珍和本村300多名村民一起種菜賣菜,建起98個溫室大棚,3400畝土地改頭換面種上青貯玉米、燕麥草。
村民用的是農家肥、種的是“生態(tài)菜”,但是收入不如預期。“離拉薩近,采購商會上門收購,蔬菜瓜果不愁賣。”但次仁曲珍心有不甘,“我們精心種出來的菜,混在其他批發(fā)同類蔬菜里,顯不出本地特色,也賣不上好價格。”
次仁曲珍頭腦靈活,網(wǎng)購經(jīng)歷讓她有“觸電”想法:“隨著物流發(fā)展,西藏不再是‘偏遠地區(qū)不包郵’,一些地方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當日達’‘次日達’。”于是,次仁曲珍開始嘗試通過電商,以直播形式賣菜。
“直播時消費者可以看見生產場景,體驗感很好。我們的果蔬品質好、回頭客多,點贊和評語被其他消費者看到,引流效果非常好。”次仁曲珍告訴采訪組,之前本地圣女果賣給收購商每斤四、五元,而直播賣貨差不多每斤10元,“目前圣女果就賣了2000多單,銷量超6000斤。”
在次仁曲珍看來,如今西藏道路四通八達,網(wǎng)絡更是拉近了與外界的距離。隨著越來越多大學生回歸,鄉(xiāng)村也更有活力。“越來越多消費者宅家‘云逛街’,直播賣菜只是開始,后續(xù)我們還可能賣草、賣糧,增收路上不要拘泥于形式。”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