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其獨特的皇家園林文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今年年內,頤和園、紫竹院等歷史文化名園內的古建將完成修繕,并向社會開放。其中,頤和園長廊彩畫修復,紫竹院行宮修復了屋面、油飾等,香山碧云寺7處文物建筑修繕已提前竣工。
頤和園
養云軒打造成研究院
頤和園內著名景點長廊全長728米,是當代世界上最長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畫師們將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
從2020年起,頤和園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開展長廊彩畫病害調查與勘察設計工作。通過近三年的長廊彩畫保護修復工作,頤和園長廊取得了較好的修繕質量和效果,整體達到設計預期成效。
與游人如織的長廊相比,樂壽堂西側的養云軒顯得低調很多。這座院落里局部還能看到乾隆時期的建筑。2023年10月,頤和園完成了養云軒建筑本體及院落系統保護修繕。
“活化利用在裝修改造中充分考慮對文物建筑的保護,尤其是對房屋原木結構的保護,新增隔斷、燈具、裝飾等盡量不與原房屋結構產生關系,用‘置入’的方式對文物建筑進行裝飾裝修,既保護了古建筑的風貌,又滿足現代使用功能。同時,充分發揮原建筑室內特色,體現古建魅力,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盡可能地利用原有地磚及原木結構屋頂,做到尊重原有建筑特色。”頤和園黨委書記、園長李曉光說,修繕完成的養云軒正被打造成頤和園研究院,預計將于今年10月中旬正式對游客開放。
紫竹院
“清代行宮”呈現新姿
在紫竹院公園西北側,有一座行宮,是清代帝后去萬壽寺和蘇州街的駐蹕之所。
紫竹院于2012年完成了行宮及周邊院落的修繕,并于2014年8月正式向游客開放,成為公園舉辦文化展覽及相關活動的重要文化展示場所。后來,行宮的部分房屋出現了屋面滲雨、油飾破損等情況,2023年至2024年,紫竹院公園按照市公園管理中心的統一部署,啟動了紫竹院行宮修繕(一期、二期)工程。
目前,行宮的修繕工作已基本完成。一磚一瓦皆凝聚著工匠們的心血,一草一木都散發著歷史的韻味。預計在年底前,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清代行宮”將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廣大市民游客面前。
香山
碧云寺修繕提前竣工
去年的紅葉季過后,香山公園的碧云寺進行了關閉修繕。
碧云寺始建于元代,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于1954年對外開放,先后進行過幾次局部性文物修繕工作,但是關閉修繕還是首次,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文物修繕。
作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折子工程之一,碧云寺羅漢堂等7處文物建筑修繕項目自2023年開始,修繕建筑面積2800余平方米,約占全寺建筑總量的三分之一,已經提前竣工,將于近期恢復對外開放。
隨著頤和園長廊、養云軒,紫竹院行宮,香山公園碧云寺的修繕完成,歷史名園將以全新面貌迎接四海游客。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