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慶假期出行高峰的到來,公眾出行活躍的同時,貨物發運同樣保持高位運行。相關執法部門如何用好科技手段保障人暢其流、貨暢其行變得至關重要。
近日,第四屆“流動中國”主題宣傳活動媒體團來到河南鄭州,走進中國物流集團旗下的中儲恒科物聯網系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恒科),看他們如何通過硬核實力助力交通強國和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硬科技”練就“火眼金睛”
中儲恒科起家于1984年第一臺10t電容式電子吊秤,在40年的發展過程中,根據市場需求不斷拓寬賽道、持續創新,始終走在公路車輛動態稱重、工業稱重行業前列。
在高速路上行駛,最怕的就是遇到超重、超限的大貨車,不僅容易發生側翻、追尾等事故,還會對路面造成不同程度損傷,危害嚴重。
“維護道路暢通與安全,離不開入口動態稱重‘硬科技’的賦能。”在中儲恒科位于鄭州廣武區的生產及研發試驗基地,公司副總經理谷建斌向媒體團介紹,在全國各地的高速收費口,無論何時,只要貨車經過,超不超限、超限多少,都能被迅速、精確地“掂量”出來。
在廣武基地的實驗車道,媒體團看到窄條式、平板式等各類稱重產品。中儲恒科總經理周春波介紹,它們之所以稱得如此快、如此準,離不開高靈敏度、高精確度的稱重傳感器,更離不開底層算法的賦能。“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所在。”
在開放式公路上,中儲恒科通過布設不停車稱重核心設備系統,助力實現治理超限的非現場執法。“雖然埋在路面下,但在持續跟車、走走停停、跨車道行駛、‘龜速’行駛的各種情境下,仍然能穩定、準確、實時地測量出車輛重量。”周春波說。
不僅是車重,中儲恒科通過集成各類監測系統,能夠在司機無感知、不減速的情況下監測到車輛牌照、車長車寬、車軸車距、車速等多項信息,并實現精準匹配,實時傳送給交警、路政等有關部門。
如果說,隱藏在地下的實力給了中儲恒科擁抱未來的勇氣,在工業稱重領域的成就,則給了中儲恒科不斷嘗試的底氣。
2023年6月,重慶果園大件碼頭1000噸橋機正式啟動首吊,中儲恒科提供的1000噸鉤頭秤是該項目的核心稱重設備,創造了起重類衡器最大噸位的歷史記錄。
“這個項目標志著我們超大載荷懸吊式稱重技術邁上新的臺階,實現了作業效率和起重性能的重大突破。”周春波說。
除了超大重量,衡器能否在強磁場、超高溫等極端環境實現精準測量,也是企業科技實力的硬核體現。
在現代冶金行業,生產中的強磁高溫環境對基于電阻應變原理的稱重傳感器會造成嚴重的干擾。為解決這一難題,中儲恒科研發了專為有色冶金系統計量使用的基于LC振蕩原理的電容式數字傳感器,可適應零下30℃至零上80℃的工作環境。在傳感器的密封焊接工藝上,中儲恒科還首創了預熱合金鋼釬焊密封技術,保證傳感器在各種濕熱、腐蝕、連續浸水情況下長期可靠工作。
提升“軟”實力 賦能智慧園區
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在兩端之間,物流園區是關鍵節點,發揮著承上啟下、協同各方的作用。因此,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物流園區的數字化管理是重要抓手。
中儲恒科園區數字化運營系統
在企業展廳數字大屏前,工作人員展示了中儲恒科近年來研發的園區數字化運營系統PDOS。
“傳統物流園區存在人工操作繁瑣、效率低、數據準確性差等問題,通過物聯網、傳感器等技術,就能實現減少或摒棄人工干預的自動化管理,包括貨物自動稱重、車輛自動進出管理、貨位實時監控等。”周春波介紹。
在車輛管理界面,車輛預約、審批、簽到、排隊、引導、監管、出園等相關數據實時更新;在庫區管理界面,倉庫貨位、貨物數據實現分類統計,紅色、綠色等不同色塊直觀展示庫內貨物存量,系統還能對長時間未發生變化的貨位進行存放時長提醒;在安全管理界面,未戴安全帽、貨物堆放不達標等安全隱患情況被實時抓拍,系統自動形成完整的上報解決流程。
這套數字化運營系統,在中儲恒科專業的園區數字化規劃設計和豐富的建設經驗賦能下持續發力,已在河南、山東等地多個物流園區落地應用,廣受好評。
得益于多年來的自主創新,2022年,中儲恒科入圍國務院國資委“科改示范企業”名單。如今,按照中國物流集團對企業的最新定位,中儲恒科正全力以赴開拓新的物流裝備業務賽道:物流包裝方面,一體化全自動定量包裝機項目已通過集團驗收;物流裝卸方面,智能裝卸機器人項目正在積極研發。
“這中間肯定有很多技術難題等著我們去破解,但改革和創新是中儲恒科與生俱來的基因。”周春波表示,企業的目標就是致力于打造高端交通物流裝備研發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