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包括羅丹《青銅時代》在內七件法國國寶級藝術品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會法國館的轟動場景,人們或許還記憶猶新。14年后,原上海世博會法國館那幢格子狀“白色宮殿”華麗變身為上海羅丹藝術文化發展中心(以下簡稱“羅丹藝術中心”),近日迎來開館大展“羅丹:現代雕塑的啟承”。黃浦江畔再添文化地標,中法藝術交流再添重要紐帶。
漂浮于地面的外立面,敞闊的中庭,建筑與環境和諧相融,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獨特建筑結構讓羅丹藝術中心頗具開放性、連接性的特質,有別于上海眾多已有的藝術空間。該館是法國羅丹博物館的合作伙伴、中國雕塑學會和上海美術學院的教學實踐基地,未來將持續舉辦依托羅丹真跡為主的各類展覽。乘坐長長的戶外直通扶梯至建筑頂層,觀展是沿環形步道緩緩而下的過程。人們依次在6個主要章節和2個特別章節中,與包括48件羅丹真跡在內的106件展品相遇。其中22件展品借展自法國羅丹博物館,例如羅丹《思想者》《夏娃》《巴爾扎克》和《加萊義民》等在雕塑藝術中極具影響力與代表性的作品,原始版本均為首次在上海亮相。如此多羅丹代表作在同一個展覽中展出,在國內亦屬首次。它們與羅丹的老師、好友、學生、助手、情人和追隨者等人的作品同臺展出,讓人得以一窺19世紀和20世紀初歐洲雕塑藝術繁榮的圖景。
法國雕塑藝術大師奧古斯特·羅丹,與古希臘雕塑家菲狄亞斯和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米開朗基羅被并稱為西方雕塑藝術的三大高峰。19世紀的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盛行,羅丹憑借其對于真實和自然的不懈追求以及開創性的創作表達手法和雕塑語言,完成了對古典主義傳統的超越,開辟了現代雕塑新的發展方向,被譽為“現代雕塑之父”。在羅丹的雕塑中,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古典主義作品優雅的線條、理性的手法與神學的題材,也可以透過外形感悟其對生命和自然的熱愛。此次開館展為中國觀眾全面梳理羅丹的藝術生涯,呈現其上承19世紀新古典主義、下啟20世紀現代雕塑的藝術風格,探索羅丹對現當代藝術發展產生的持續且深刻的影響,展現羅丹藝術生命的延續。
踱步展覽,觀眾最先遇見的羅丹雕塑是《青銅時代》,羅丹的成名作。這是一件勻稱的青年男性人體,頭微向后仰,雙目合閉,身體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腿輕輕踮起腳,作出欲邁步的姿態。其生命力與其說來源于逼真的再現,不如說是源自羅丹精妙的藝術處理手法。羅丹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青銅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位強有力的男子彎腰、屈膝、右手托著下巴的沉默姿態,被認為將深刻的精神內涵與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體。區別于澆鑄的青銅雕塑,此次展覽展出的是《思想者》初稿,羅丹親手捏制的彩色石膏作品,傳達出強勁的生命力和豐沛的感情,此次是首次離開法國展出。
陳列于一個獨立區域的《巴爾扎克》,偉岸挺拔,是羅丹飽受爭議的作品。乍一看,這件雕塑有些其貌不揚。羅丹定格的是巴爾扎克在靈感召喚下,半夜披衣起床創作的情景,只見人物全身似被裹在寬大的睡袍中,而他那頭發散亂的智慧頭顱則顯得格外醒目,面部精神被突現了出來。1898年這件作品問世后,委托人拒絕接受,媒體上罵聲一片,羅丹卻堅稱:“這件被人嘲笑、被人因為無法摧毀而刻意蔑視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成果,是我美學的支點?!敝钡搅_丹去世之后,這座雕像終于得到遲來的認可,人們也才意識到,是羅丹的創作理念太過超前。
值得一提的是,羅丹不僅是偉大的雕塑家,還是一位對中國藝術有著深厚興趣的收藏家。16件羅丹本人收藏的中國藝術品構成展覽的一個特別章節,包括他珍愛的觀音像、隋唐陶俑、青銅器以及明清瓷器等。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歷史由此映照,詮釋著藝術無國界。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