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你在追什么劇?“七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的辦學故事曾感動了無數國人。出人意料的是,一部根據她的經歷創作的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從開分9.0分,在這個假期飆一路升至9.3分。當評分來到9.2分時,有網友表示,“奏憑窩屋里頭辣個從不看電視的老漢(老爹),跟到窩看得又哭又笑,鼻涕泡掉三丈,奏值得9.2的高分。”
為何9.3分?
此前,電視劇《山花爛漫時》在央視一套收官之際,主演宋佳在收官研討會上的一個舉動,就讓這部大熱劇集登上熱搜。宋佳現場表示,她個人將向華坪縣捐贈100萬元人民幣,她所捐贈的善款將專項用于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教育體育、婦女兒童等公共事業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項目。同時,《山花爛漫時》劇組也會向華坪縣捐贈600萬元。這兩筆捐款像極了《山花爛漫時》的劇情照到現實,也將華坪女高張桂梅的故事進一步推到了大眾面前。
一部主旋律題材的電視劇為何在國慶假期受到觀眾的歡迎?劇中,張桂梅救出被父親逼迫嫁人的谷雨(蘭西雅飾),老師、鄉親冒雨護送女孩們翻山越嶺到達學校,張桂梅四處求資助,學生集體吶喊誓詞,“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巔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打動了許多觀眾。
故事蜿蜒而出,抓住觀眾。張桂梅面對的是準備生四胎的女學生,被大山困住的人生:近處是懷孕帶娃忙工作的女子,遠處是層層疊疊的山。像谷雨一樣成績優良卻不能上學的女學生,背靠的是重男輕女的家庭,女性被視為生育工具,面對的是讀書無用論,還有放不下的長期遭受家暴的母親……除了物質上的窮困,張桂梅需要去改變大山里那種思想上的“窮”,精神上的“困”。
很多場景真實發生過,真實的故事最動人。導演費振翔受訪時說,到當地采風做家訪時,雖然感受到張老師建女校過程的不易,但如果創作時過分渲染情緒,大家都會覺得假。把她做的事拍出來就能讓故事成立,所以不用刻意煽情。“她不是神,而是人。我把人拍好就行。”
張桂梅這個人物的塑造是否真實可信,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部劇立不立得住。從海清塑造的電影版,到宋佳扮演的電視劇版,在演員深入生活的努力下,張桂梅的形象在熒幕上逐漸深入人心。
辦一所貧困山區的免費女高很難,但究竟多難?從籌款、批地、招聘、招生到奮戰高考,每一個環節就像一步步升級打怪。這個過程中,張桂梅校長不是“神”,她會辦事也會搞笑,有點偏執有點調皮還是個“狠人”,獨特而生動,成了大家愛看的“大女主”。如同編劇袁子彈所說,“不把張桂梅老師當作一個犧牲者、殉道者、圣人,而是一個非常酷的行動者”。
有觀眾留言表示,看劇時常常會讓人有一種在看紀錄片的錯覺。宋佳的演技非常自然,腿腳有點不方便的走路姿勢,連珠炮似、吐字清楚和邏輯清晰的說話方式,特別是那種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會退縮的那種精氣神,氣質和神韻都頗得張桂梅老師的神韻。具體而言,“絲毫看不出來本人的半點影子,妝發之類的就不必說了,臺詞真的特別好,說話時跟倒豆子一樣的那種麻辣和爽快勁,真的非常地道。無論是走路的姿勢、說法的方式,甚至是偶爾用手推一下眼鏡的停頓以及視線的轉移都讓人覺得宋佳飾演的張桂梅真的頗得張老師本人的神韻。在大會堂作報告時的拘謹,跟商人們吃飯喝酒要錢時的那種豁得出去,跟陳主任家人們一起吃飯喝酒的灑脫,去大山深處跟挖土豆一樣搶女學生時的那種倔強,學生們高考完之后一個人在黑暗中獨處時的憂傷,努力解決學校和學生們的各種難題時的認真和較勁,都讓人看見了一個更加立體和多面化的張老師。”
如何打破“造神”?
主旋律表達又通過這部劇找到了什么新方向?開采張桂梅事跡這座“富礦”時,《山花爛漫時》沒有墮入“造神”的陷阱,而是巧妙地平衡了藝術性與真實性,不僅影像化了一個鮮活、可親的燃燈校長張桂梅,也反映了鄉村教育的真實現狀,引發觀眾思考。“我畢生唯一的夢想,就是創建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一個受過教育的女性,可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改變三代人的命運。”張桂梅希望通過建一所免費女高,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改善更多人的命運。《山花爛漫時》為觀眾生動展現了麗江華坪女高的艱難辦學過程,也將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擺脫貧困具象化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引發觀眾對山區教育的關注與深思。它補充了近年來影視劇市場教育類作品的缺失,也是對主旋律題材劇集創新表達的全新探索,更是對教育工作者的特殊獻禮。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徐珩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