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下架!近日網信部門通報了“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的相關情況,并曝光了部分涉未成年人亂象的典型案例,其中“毒視頻”被首個點名。
“毒視頻”之害不亞于毒品。一是易上癮。依附短視頻而生的“毒視頻”,深諳“15秒上癮”之道,這些由獵奇、夸張、洗腦等視聽元素刺激而成的“多巴胺”,連成年人都未必招架得住,何況是“定力尚淺”的未成年人呢?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恐是常態。二是毀三觀。比上癮更可怕的是不堪入目的內容——“將血腥暴力元素強加于經典動畫”“使用低俗粗俗語言篡改兒歌”“將兒童包裝成所謂‘性感辣妹’進行無底線營銷”……盡管通報中的文字已有所克制,但還是讓人感到不適,甚至細思極恐。這些夾雜著暴力血腥、低俗擦邊的內容,對于正處于三觀形成關鍵時期的未成年人的沖擊力與破壞力可想而知。
現實中,不少未成年人正是在“毒視頻”的浸染下,從單純的好奇變成無知的效仿,行為逐漸“脫韁”——惡意謾罵、開盒掛人,從受害者演變為施暴者,甚至淪為網絡犯罪的“工具人”。“毒視頻”之害,不僅扭曲價值取向,更觸碰法律底線,必須從嚴處置。這也是此次專項行動傳遞的鮮明態度。
給短視頻“解毒”,平臺責無旁貸。平臺清除自身的低俗內容,既是本分,也是任務。比如眼下迅速蔓延的“慢腳文化”,這些帶有“風格夸張”“畸形審美”等標簽的短視頻,已有不少突破了未成年人的禁忌,平臺理應采取必要措施——除了直接屏蔽、封禁違法的網絡信息內容之外,還可以通過算法、投訴舉報等,盡可能降低不良網絡信息內容的傳播與擴散。
當然,整治“毒視頻”離不開監管機構的實時研判與跟蹤治理。除了不定期地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還應當始終保持強監管姿態,加大懲戒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不斷壓縮“毒視頻”的生存空間,持續凈化網絡環境,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