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格萊美頒獎典禮上,美國當代作曲家安迪·秋保(Andy Akiho)的作品《7·柱》(Seven Pillars)憑借其創新的音樂創作和卓越的演出表現,贏得了兩項提名——最佳當代古典作曲獎與最佳室內樂/小型合奏表演獎,肯定了他本人和沙盒打擊樂團(Sandbox Percussion)的杰出貢獻。
安迪·秋保的名字早已在現代古典音樂圈中廣為人知,2015年憑借《乒乓協奏曲》亮相北京國際音樂節,從此為中國觀眾所熟知。多年來他不斷挑戰傳統音樂創作的邊界,以獨特的創作風格贏得了眾多音樂愛好者的青睞。
時隔八年,這位先鋒作曲家再度與沙盒打擊樂團攜手,帶著耗時八年精心打磨的《7·柱》重返第27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于10月11日晚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辦了演出。在這場80分鐘的表演中,觀眾將感受到音樂與視覺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完美融合,體驗一場跨界藝術盛宴。
《7·柱》是安迪·秋保創作至今規模最大的室內樂作品,全長80分鐘,共包括11個樂章。作品的七個四重奏樂章象征著七根“柱子”,穿插其中的四個獨奏樂章則根據沙盒打擊樂團每位成員的個性量身定制。作品的回文結構使每個樂章之間相互呼應,展現了作曲家對音樂形式與結構的深刻理解。
《7·柱》的開篇以低音鼓、木塊和鼓邊的敲擊聲構建出緊張而無調性的氛圍,仿佛置身于一場緊湊且充滿力量感的鼓樂隊演出。隨著作品的推進,不同音色逐步登場,打擊樂器家們通過創新的演奏方式,將顫音琴、鐘琴、馬林巴琴等樂器的音色巧妙地融入作品中。秋保的音樂創作充滿了對音色和節奏的實驗,既有節奏精準的快速段落,也有如寶石般閃耀的細膩旋律,為觀眾帶來了極具層次感的聽覺體驗。
《7·柱》不僅是一部音樂作品,更是一場跨界融合的藝術盛宴。在這部作品中,安迪·秋保與沙盒打擊樂團邀請了11位視頻藝術家,為每一個樂章創作了獨立的視頻內容。這些視頻涵蓋舞蹈、動畫、實驗敘事片和延時攝影等多種形式,與音樂相得益彰,將聽覺體驗與視覺藝術完美結合。
舞臺與燈光設計由邁克爾·麥奎爾肯(Michael McQuilken)操刀,他利用光影效果與打擊樂演奏相互配合,使得每一段音樂的節奏與視覺變幻同步進行。演出過程中,表演者通過傳遞iPad控制燈光的變化,在舞臺上呈現出與音樂高度契合的光影互動,讓觀眾在觀賞表演的同時,仿佛也能親身感受到每一次敲擊的力量。
安迪·秋保表示,《7·柱》并沒有設定具體的故事情節,它的每一個部分都在探索音樂的可能性。他的創作態度一直是自由且開放的,希望觀眾能夠在他的音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情感共鳴。他將《7·柱》視為一次對音樂和聲音的探索之旅,通過這部作品,他希望能重新定義人們聆聽音樂的方式。
這種開放的創作方式,與安迪·秋保的音樂背景息息相關。他在成長過程中接觸了多種風格的音樂,創作的作品也涵蓋從鋼鼓、打擊樂、馬林巴琴到弦樂四重奏等不同領域。他曾表示,自己不愿被限定在某一種風格中,而是喜歡將當代古典音樂的詞匯與各種元素相結合,以此表達對音樂的自由理解。
作為當代音樂界的領軍人物,安迪·秋保的音樂作品不僅在美國廣受贊譽,也贏得了中國觀眾的喜愛。他曾與北京國際音樂節、紐約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多個國際著名樂團合作。尤其是2015年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首演的《乒乓協奏曲》,至今仍被樂迷們津津樂道。
《7·柱》的創作過程跨越了數年,期間安迪·秋保與沙盒打擊樂團成員們曾在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個工作室中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秋保曾回憶道:“如果沒有那段時間的共同創作,《7·柱》不會如此私人化,也不會有這么深的情感投入。”這種深厚的合作關系,使得《7·柱》不僅是作曲家的個人愿景,更是一個集體創作的成果。
沙盒打擊樂團的成員在采訪中提到,打擊樂器演奏者不僅是出色的音樂家,還是杰出的燈光效果設計師。為了在《7·柱》的舞臺表現中達到音樂與視覺的完美結合,他們精確掌握每次敲擊的時機,與舞臺上的燈光變化同步,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舞臺體驗。
《7·柱》之所以能獲得格萊美數項提名,除了其復雜的音樂結構和獨特的視覺設計外,更在于安迪·秋保對音樂創新的不懈追求。正如《紐約時報》所評價的那樣,秋保是一位“開創性的先鋒作曲家,打破了傳統框架的束縛,是富有想象力的作曲家”。他的音樂充滿了戲劇性與異國情調,不斷挑戰人們對音樂邊界的理解。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