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等區域的風貌。
人民視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文化遺產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平衡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愈發重要。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反復叮囑要把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城鄉建設中不斷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加強整體性系統性保護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里,北京市民劉先生用了3天時間,系統游覽了北京中軸線。“我是一個老北京人,從小就生活在四九城。這條中軸線見證了北京的歷史變遷,也承載著我成長的記憶和情感。踏上中軸線,仿佛步入了一條時光隧道。”他說。
也許有人對北京中軸線不太熟悉,但沿線建筑幾乎被每一個中國人熟知——北京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向南經萬寧橋、景山,過故宮、端門、天安門、正陽門,直至南端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分列中軸線東西兩側,形成了全長7.8公里的世界最長城市軸線。
有人說,如果把北京城比作一本書,那么中軸線就是“書脊”。順著中軸線,仿佛在翻閱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巨著。
今年7月,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
“‘北京中軸線’的核心價值在于其通過建筑群和城市空間表達了中華文明的核心精神和審美意識的持續影響。”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文本團隊負責人呂舟說。
據呂舟介紹,今年4月,申遺團隊收到了專業咨詢機構對“北京中軸線”的評審意見,一方面他們肯定了“北京中軸線”的傳統規劃思想對當代城市規劃的影響,另一方面又質疑了遺產的時間線延續到當代的延續性理念。
針對這種情況,申遺團隊進行了大量國際對話和價值闡釋的工作。通過各種機會向來京參加各種活動的專業咨詢機構的負責人等介紹“北京中軸線”,讓他們通過現場的體驗來感受“北京中軸線”所呈現的文明的延續性。
“‘北京中軸線’在申遺過程中探索建立高位統籌、央地協同、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形成整體性、系統性保護的強大工作合力。”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鄭軍表示,“這啟示我們,加強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鄭軍看來,對于文化景觀、活態遺產以及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等,保護對象應該包括文化和自然要素、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等;對于歷史文化名城、村鎮、建筑群等,不僅要保護文化遺產的物質形態,也要保護傳統格局、空間肌理、歷史風貌、文化生態、景觀環境等;對于同源文化區域的文化遺產,要注重區域協調,重點保護該區域的文化特性,超越同質化競爭。
挖掘價值有效利用
國慶假期的一天,凌晨4點,天還沒亮,在金山嶺長城景區入口處,已經有不少人扛著相機,等待檢票上山。
金秋10月,有不少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不僅為在朝陽刺破云霧時拍下萬丈金光潑灑長城的美景,而且欲打卡遠近聞名的“攝影藝術村”——河北省灤平縣巴克什營鎮花樓溝村。
花樓溝村坐落于長城腳下,因臨近長城上的一座敵樓“花樓”而得名。這一地理位置不僅賦予了它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還為攝影家們提供了獨特的自然景觀作為拍攝對象。
花樓溝村入口處有一個展廳,展廳內展出了眾多攝影作品,其中不少斬獲國內外攝影大獎的作品,出自當地村民之手。古老的長城在攝影家們的鏡頭里表達出了新的生機,攝影作品的廣泛傳播也吸引了更多人前來拍攝、打卡。
記者此前在花樓溝村采訪時了解到,過去村民大量外出務工,隨著攝影愛好者和自駕游旅客增多,大伙兒相繼回村創業。目前,村里已發展民宿百余家,年可接待國內外游客10萬余人次,輻射帶動村民就業達700余人。
灤平縣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灤平縣境內長城遺存達67.5公里,另有長城烽火臺128座,分布在15個鄉鎮。為切實提升長城保護成效,灤平縣政府以“合理開發、深度挖掘,激發長城文物價值”為導向,于2020年成功創成金山嶺長城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在全面提升金山嶺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基礎上,依托5A級景區的管理水平,著力解決了長城保護資金保障、隊伍建設等多層次問題。
現如今,保護、利用長城文化遺產,讓越來越多長城腳下的村莊吃上旅游飯、奔向致富路,也讓文化遺產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長城的保護與利用實踐充分證明,文化遺產不是靜止、孤立的存在。當我們用心去保護利用,它們就能綻放出璀璨光芒,成為帶動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
“對于城市而言,合理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美譽度,推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中共河南省委黨校(河南行政學院)黨組書記、常務副校(院)長張濤表示,不少歷史文化遺產都是享譽全球的旅游目的地,比如北京故宮、洛陽龍門石窟、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筑群、澳門歷史街區等,它們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傳承相得益彰
從一件文物、到一處古跡,從一條古街、到一座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鄭軍表示,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人們進行文化創新創造的重要源泉。
眼下,數字技術架起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梁,解鎖了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密碼。
今年5月,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布展完成正式開館。該館采用了大量可感知、沉浸式的科技手段,讓文物“活”起來。例如數字展廳與公眾考古中心,利用技術呈現了秦漢時期的衣食住行、社會風尚,再結合考古成果展示,全方位向觀眾講述考古故事、普及考古知識。
若戴上一副VR眼鏡,走到館內展陳的文物前,眼鏡自動識別文物后,鏡片上便躍動起與該文物緊密相關的數字動畫,觀眾便能被瞬間“傳送”至文物所處的時代。
在VR眼鏡租賃處,記者了解到,這項創新體驗受到了廣大參觀者的熱烈歡迎,每日的租賃量超300人次。
借助數字技術,以往莊重而略顯嚴肅的博物館正成為充滿活力與吸引力的奇妙之地,尤其對青少年而言,更是探索世界、汲取知識的熱門打卡地。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了關于將“兒童友好型博物館”列入“兒童友好城市發展規劃”的建議。這條建議很快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的回復。
“我們想從孩子的視角為他們多做一些服務。比如展廳的光線明暗、社會教育活動形式等要貼合孩子們的需求,盡量讓他們覺得博物館可看、好玩、有趣。”據宋燕介紹,眼下正在展出的“只此中國色?青”展覽,就引入了一些年輕人比較感興趣的色彩、色調和話題。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群體在同文化遺產的游覽接觸中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樂趣,更重要的是,他們肩負起了文化遺產傳承創新的重任。
近日,在首屆ICOMOS·中國·文化遺產大學論壇上,多位業內專家建議,培育更多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后輩人才,拓寬青年人才的國際視野。
記者從該論壇上獲悉,我國約有120所高校設立了與文化遺產有關的專業,有74所高校設立了相關的碩博研究生專業,涉及學科包括文物與博物館學、考古學、藝術學理論、民俗學、科學技術學等。對此,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終身榮譽會員、清華大學教授張杰表示,跨學科視角和方法對于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并將是個長期開放的課題。
《 中國城市報 》( 2024年10月14日 第04 版)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