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只此青綠》海報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已面世三年多
主創團隊希望將《只此青綠》的這份榮耀傳承下去
主創團隊很珍惜《只此青綠》影視化的機會
舞蹈詩劇《只此青綠》600場特別慶典活動現場
張翰
孟慶旸
謝素豪
10月9日至14日,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舞繪《千里江山圖》再次登臺廣州大劇院,迎來第600場演出。
為紀念這一特殊時刻,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聯合廣州大劇院特別策劃“600場特別慶典活動”。《只此青綠》三位主演“希孟”張翰、“青綠”孟慶旸、“展卷人”謝素豪現身,和廣州觀眾交流自己與這部舞劇共同成長的心路歷程,并分享了電影版的創作故事與各自的心愿寄望。
舞劇巡演
演出600場
對舞臺的真誠一直未變
1100多天、70余座城市、600場演出……舞劇《只此青綠》面世三年多來,早已成為觀眾心中的舞劇經典。
劇中,一位現代故宮研究員,因對《千里江山圖》的潛心鉆研,走進了千年之前的畫家希孟的內心世界。他以展卷人的身份陪伴希孟,嘔心瀝血繪制《千里江山圖》,最終與這位只有寥寥數字記載的“天才少年”心心相印,探尋出《千里江山圖》能夠“獨步千載”的偶然與必然,也讀懂了古老文物與現代人之間深刻的情感連接。
回首來路,三位主演表示非常感恩和珍惜跟這部作品的結緣。
希孟的扮演者張翰感嘆道:“從排練開始,我們所有人跟《只此青綠》相伴已有快四年的時間。一路走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盡心盡力。因為它很珍貴,它凝結了我們所有人的心血。如今,演到第600場,大家還是一如既往地喜歡和支持我們,這讓我們非常感動。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將《只此青綠》的這份榮耀傳承下去。”
張翰透露,雖然已經演了幾百場,但演員對于舞臺的真誠和對觀眾的真心一直沒有變,隨著舞臺經驗越來越豐富,對所飾演的角色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們在走臺的時候,依舊在舞臺上摳細節,繼續調整表演方式。我們跟角色一起成長,希望通過不斷努力,可以將角色的心境和想傳遞的情感毫無保留地展現給大家。”
青綠的扮演者孟慶旸表示,遇到青綠這個角色是自己的幸運,“它特別有魅力,而且魅力是在無形當中的,所以我之前說青綠是無聲的,但有回響。希望《只此青綠》無論在舞臺還是銀幕上,都能永遠流傳下去。”
在展卷人扮演者謝素豪的眼中,每一位觀眾也都是展卷人。他希望大家能共同珍惜《只此青綠》,讓它越走越遠:“像《千里江山圖》一樣,能夠一代一代傳承和流傳下去。”
電影幕后
高壓拍攝
累到哭不出一滴眼淚
10月1日,改編自同名舞蹈詩劇,由周莉亞、韓真、張翰、孟慶旸、謝素豪等舞臺原班編、導、演陣容與電影人合作的電影《只此青綠》在全國上映。電影在充分還原舞蹈詩劇的基礎上,以光影藝術的形式為觀眾展現了宋風雅韻和壯哉美哉的《千里江山圖》。
三位演員舞臺經驗豐富,但對首次觸電大銀幕的經歷仍倍感壓力。
張翰認為拍攝電影和舞臺表演非常不一樣,最大的挑戰是體力:“舞臺上的表演一次成型。拍電影時,你要一遍遍重來。當拍到后面時,你真是又累又掙扎,很想拼命把每個鏡頭都完成好,但身體的極限又是真實存在的。有一天拍到后面,我的整張臉都白了,大家讓我喝點水緩一下,結果我‘哇’一口就吐了出來。”
在演繹電影版《只此青綠》時,張翰更追求表演細節上的“潤物細無聲”:“得讓我們的表演經得起大銀幕的考驗,當一個鏡頭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舞臺上那種偏夸張的表演方式就不行了。可能你只需要一點淚,就足以勝過千言萬語。”
得益于舞臺上的長期磨煉,張翰表示拍哭戲時沒有壓力,“一回頭,眼淚就下來了。幾百場巡演下來,讓我們非常自信自豪有底氣,隨便你要拍哪一段,我們的感情、情緒和狀態,都能百分百調動出來。”
孟慶旸表示,舞蹈演員和影視演員的區別在于舞蹈演員主要依靠肢體語言進行表達:“哪怕電影從早拍到晚,我們的肢體和肌肉都要一直保持興奮狀態。不能說這會兒沒你的戲,你就放松了,否則,突然輪到你上場的時候,你的肌肉狀態會跟不上。”另外,表演情緒上也會面臨不時被打斷的狀態,這和舞臺上連續的、有延伸的情緒狀態不同,“電影拍攝時的表演是片段式的。”孟慶旸說。
至于拍攝過程中是否輕松,孟慶旸透露,從進組起,大家就“壓力山大”:“我們三個人是最先進組的,當天晚上大家一起吃飯,飯桌上都沒怎么說話。因為接下來,我們每一天面臨的都是未知。”
謝素豪坦言:“沒有什么輕松快樂有趣的!張翰累到吐,導演累到要吃速效救心丸,大家每天睡三四個小時,腦子里的弦一直緊繃著,因為你要不停地去想明天的拍攝任務,現場一開機,就有幾百號老師等你一個人,你要趕緊把要拍的鏡頭完成。可以說,完全是高壓和緊張的情緒。但是,為什么在這樣的氛圍里,我們還能呈現出理想的銀幕效果?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很珍惜這次《只此青綠》影視化的機會,一定要做到最好,一點遺憾都不想留。”
張翰深有同感,盡管演起情緒戲來沒壓力,但他也遭遇過“身體被掏空,完全哭不出來”的境況:“有一天,我早上6點起來化妝,一直拍到凌晨2點多。最后,整個人躺在地上站都站不起來,但還是要拍‘入畫’時的情緒鏡頭,那時,別說哭了,我已經完全沒有情緒可言了,我居然對希孟無動于衷了。導演拿出催淚劑給我抹了一下,結果眼睛辣得夠嗆,眼淚還是沒有。后來大家又讓我去看月亮放松,還是沒用。我自己也很著急,整個劇組都等著我的這滴眼淚收工,可我偏偏哭不出來。很感動的是,這時候大家坐到我身邊來陪著我,寬慰我,我心里的壓力減少了很多,這才順利完成了拍攝。在那一刻,希孟都打動不了我,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溫暖打動了我。”
主創心愿
借電影之力
將這份美好流傳下去
盡管過程艱辛,但通過電影的拍攝,演員們對于角色的理解得以更加透徹。
謝素豪認為,電影版《只此青綠》可以讓觀眾更清楚地讀懂故事中人物的內心情感,也讓自己成長為更成熟的展卷人:“在過去三年多時間里,我是完全把自己交給角色的——無論是舞臺上還是舞臺下,我一直都在追尋展卷人的身影,時時刻刻尋找自己和他的鏈接。直至拍完電影,我再站上舞臺時,我覺得自己終于是那個成熟穩重的展卷人了。”
謝素豪表示“做減法”是電影版拍攝的關鍵:“經過幾百場舞臺演出的磨煉,我們對于角色情感的把握已經很嫻熟,但是我們需要仔細把握影視化表演中的分寸感。導演們也幫我們仔細把關,最終的效果,我覺得比大家想象中的要更好。”
看到電影成片后,謝素豪大哭一場:“這一路走來真的挺不容易的,能夠通過電影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保留下來,我很感恩。”他動情地說:“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傷病的增加,我不知道還能夠在舞臺上跳多久。原來的我特別拼命,現在的我特別希望身體健健康康,這樣才能跟觀眾多見面。但是有的時候可能事與愿違,所以只要我能站在舞臺上,我就希望自己好好享受舞臺,好好享受和觀眾在一起的日子。”
付出總有回報。目前,電影《只此青綠》已在豆瓣網站上獲得8.0分的高分。
張翰透露自己前幾天去電影院再看了一遍:“我覺得看過《千里江山圖》真跡的人鳳毛麟角,能來劇場現場看舞劇《只此青綠》的人也是有限的,但電影可以傳播到最廣、最遠處。我們希望通過努力,將這一份美好流傳下去、傳播開來,所以哪怕過程再辛苦,我們也覺得非常值得。”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