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印尼布羅莫巨大的火山口仿佛是頭剛剛睡醒的猛獸,張著大嘴吞吐著云霧。它身后是尖聳的塞梅魯活火山,隨著不時發出的轟隆隆悶響,細長的煙柱從其頂部冒出,在發白的天際留下明顯的痕跡。它們周邊還有幾座火山,無一不是光禿禿的灰褐色褶皺山體,毫無生命感。這幅景象描述的不是科幻電影里的外星球表面,而是坐落于印尼爪哇島東部的騰格爾火山群。除了地表像月球,這里的日出之景瑰麗無比,已被一些生活方式媒體列入“全球最美日出”榜單。近日,《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也來到了布羅莫火山附近,登高欣賞壯觀的日出時刻,闖過“黑色沙海”,探索火山口邊緣。
頭頂銀河開始攀爬
凌晨3點,記者從布羅莫火山附近的龐越市乘車出發,在夜色中行進了一個多小時,到達布羅莫火山所在國家公園旁的小村子。下車后,一陣涼意襲來,讓人瞬間清醒不少。龐越的夜間氣溫有二十幾攝氏度,但到了山區,溫度一下子會低十幾攝氏度。
在小村子,記者換乘更專業的6人座越野吉普,山路變得狹窄起來,沿途的景觀也開始變化,茂盛的植被逐漸變得稀疏,轉為低矮的小型灌木和草叢。沒多久,吉普車就到達了看日出的塞魯尼觀景臺的攀爬起點,所有乘客需要在這里下車,步行上山。
記者頭頂銀河開始攀爬,與塞魯尼觀景臺越來越近,四周的景色越加荒蕪,道路兩旁時不時會出現一排高聳卻異常光禿的樹木——只見樹干不見樹葉,仿佛才經歷一場災難,在夜色的襯托下,樹枝有些張牙舞爪。
記者氣喘吁吁爬到觀景臺的時候,那里已經聚集了不少等待日出的游客。隨著天光出現,文章開頭描述的景象如一幅畫卷在大家眼前展開。濃濃的云霧在幾座火山間來回翻滾,填滿巨大的火山口,日光灑在上面,渲染出一層溫柔的光暈,人們在觀景臺上爭相合影留念。
仿佛置身外星
看完日出后,記者下山乘越野車,前往火山口附近。向導告訴記者,這個火山口大坑直徑達16公里,被“黑色沙海”覆蓋,這是火山一次次爆發累積下來的火山灰。越野車飛馳在這片黑色荒漠中,記者感覺自己仿佛置身外星。
車輛在沙海中上下顛簸,給人在乘過山車之感,一些吉普車會不小心陷進沙海的溝壑中,需要其他車協助將其拖出。由于太過顛簸,下車的時候,記者感覺自己渾身像散了架。
離火山口越近,車子就越容易陷入“沙海”,因此后半段需要改為騎馬。而最后一段往上攀登到火山口的路,只能徒步。這段路的攀登難度不小,因為腳下全是松散的火山灰和小碎石,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小心,否則很容易打滑。最后還要爬約250級火山石臺階,許多人形容這段石階像“天梯”,特別是在坡度較大的地方,大家每一步都小心翼翼,腳下打滑是常有的事。
盡管攀爬過程艱辛,但徹底靠近火山口邊緣,向深淵俯瞰的那一刻,震撼的景象沖淡了所有的疲憊。深不見底的火山口冒著滾滾濃煙,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硫磺味。火山口邊緣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和硫磺沉積物,呈現黃、灰和黑的混合色調。這里幾乎看不到植被,只能偶爾在巖石的縫隙中發現頑強的小草互相依偎。
從清晨到接近正午,陽光變得越來越強烈,火山口的煙霧和陽光交織在一起,給人一種末日的眩暈感。腳下偶爾輕微震動,讓人不自覺緊張起來,害怕突然有能量從火山口噴出。在這里,大自然以一種極為原始的方式讓每個來訪者心生敬畏。
帶著對火山口的震撼,記者準備離開。同來時的艱辛相比,回去的過程要有趣得多,每個人都體驗了一把在火山灰上“沖浪”的樂趣。腳下是厚厚的火山灰和小碎石,它們質地“松軟”,雖然可能會讓人失去平衡,但也不會讓人摔倒受傷,很多游客一路滑步前行,就像在“沖浪”一般。
這樣一來,回去的速度自然比來時快了許多,沖到火山腳下時,才發現腳上的鞋已經面目全非,鞋子里、褲腿里滿是黑色的小碎石,有一些游客把這些來自布羅莫火山的小碎石帶回了家,也算是此行的一個紀念。
感受騰格爾族的精神圖騰
布羅莫火山不僅是大自然的奇觀,還是印尼騰格爾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騰格爾族人世代生活在火山周邊的城鎮,他們的生活與火山緊密相連。每到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卡薩達節,騰格爾族人都會前往布羅莫火山,將供品投入火山口祭祀山神,表達對山神的敬畏與感恩。卡薩達節的祭祀活動一般從布羅莫火山旁的寺廟開始,人們帶著鮮花、食物以及牲畜等供品,一步步走向布羅莫火山,最后將供品拋入火山口。
記者在龐越市街頭見到許多穿著傳統服飾的騰格爾族人,他們手工制作了許多工藝品——以火山為靈感,用火山灰繪制圖案,或者用火山石制首飾和擺件。火山的氣息融入了龐越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