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到考古發掘現場參觀,和考古專家學習考古知識受到游客歡迎。今年暑假期間,北京、福建、遼寧、河南、四川等地推出了考古遺址研學、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等活動,將考古“高冷”的大門向公眾敞開,激發人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
據了解,我國現有55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已有國家5A級、4A級旅游景區29家,47家公園建有考古遺址博物館,這成為考古研學蓬勃發展的條件。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上發布的《2023年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運營報告》顯示,全國55家公園2023年接待游客總量超6700萬人次,同比增長135%。同時,55家公園年度累計資金收入44.75億元,同比增加11.76億元,其中門票收入同比增長約5倍;相關文創、考古研學等文旅消費需求大幅增長,學術、社會活動組織參與量再創新高。
前不久,2024北京公眾考古季系列活動之一——“北京考古·走進圓明園”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在圓明園遺址公園文源閣遺址舉辦,20多位游客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的帶領一下,領略了考古的魅力。
“實地參觀讓我感覺考古很有趣,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即使是殘缺的建筑,也能讓人感受到古代人的智慧和匠心。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希望以后能多參加類似的活動。”一位參加活動的學生說。
據了解,為了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讓公眾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零距離體驗考古魅力、感受文化內涵,2021年,北京市文物局就開始舉辦公眾考古季活動。幾年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持續開展考古科普工作,通過邀請市民游客參觀考古工地、舉辦學術講座和模擬考古課堂、出版刊物等多種形式,深入挖掘、整理、闡釋考古成果,主動向公眾展現考古工作過程,努力打造北京公眾考古品牌。
近年來,文物大省河南也積極發展考古旅游、考古研學。9月24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了3條世界級大遺址走廊線路,“文明之光·探秘遠古印記”“華夏之源·追尋夏商輝煌”“古都華章·穿越千年盛世”,展示了河南省以大遺址保護開發為契機,發展考古游、研學游的成果。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耀霞介紹,2021年12月,河南明確提出構建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經過近3年的建設,該走廊已經成為一條串聯古今的文化帶、近悅遠來的旅游帶。每逢寒暑假和節假日,各大考古遺址公園和博物館游人如織,成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據河南省文物局統計,今年1月至8月,全省各大遺址公園和博物館接待觀眾已達4560余萬人次。
巨大的需求促進了考古研學的發展。此次出臺的《意見》明確提出,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要將考古研學納入各級各類文物培訓計劃和內容,著力提升考古研學人才隊伍質量;加強審核指導考古研學課程開發設計,確保內容和形式符合學術規范,注重原創性,避免同質化。
事實上,在考古研學課程開發方面,各地已有很多探索。9月22日,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迎來了一群 “小小考古學家”,在聽完講解員的講解后,孩子們進行了模擬考古發掘,尋找“文物”的碎片,體驗了考古工作者的艱辛和樂趣。
今年暑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考古中心開展了“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小小考古人”暑期研學活動。活動包括兩場考古主題課堂:“小小考古人:文物修復體驗課”和“小小考古人:文物繪圖體驗課”。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生們嘗試了親手用黏土將碎片拼合成完整的“陶器”,了解了文物繪圖使用的工具、繪畫流程。
對于如何落實好《意見》,中國旅游研究院戰略所博士后宋友開建議,各地政府可以引導制定考古研學標準,宣傳高質量研學產品案例,規范研學市場秩序;學校可以以考古研學作為學校教育的延伸,與考古機構合作,推動考古研學與學校教育協同與互補發展;研學機構也可以豐富考古研學產品內涵,尤其是重視評估研學旅行者的學習效果,并不斷改進提升研學質量。另外,數字技術、智能裝備是考古研學產品開發和體驗的重要方向之一,相關企業可以嘗試打造更多數智化沉浸式考古研學產品和體驗場景。
《中國城市報》社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15-2025 by www.yktax-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