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個頭部網紅主播陷入造假風波之時,近一個月漲粉千萬迎來破天流量的直播鑒定文物的網紅博主聽泉鑒寶也陷入了造假的爭議之中。
人紅是非多
聽泉鑒寶被“考古”引重重質疑
博主聽泉鑒寶在2023年4月于短視頻平臺上傳了第一個視頻,內容為自己花10萬元收藏了一批紀念幣,這個視頻沒有獲得很大的流量關注,2023年12月29日聽泉鑒寶發布了一個男子連麥聽泉鑒寶戴著奧特曼面具的視頻爆火出圈,獲得了20萬的點贊關注,2024年上半年聽泉鑒寶的流量和關注度持續上升,他的鑒寶直播間誕生了多個引發社會討論的“名場面”,比如今年9月一名男網友連麥聽泉鑒寶時展示了一把古劍,聽泉鑒寶鑒定為是一把真的巴劍,該男子自稱“從博物館拿出來的。”巴劍是古巴國的重要兵器,因制作工藝特殊,是十分珍貴的文物,為何這樣珍貴的文物會出現在直播間中鑒寶引發了大量討論,奉節縣文旅委在9月底開始對此事進行調查。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隨著聽泉鑒寶直播迎來了潑天的流量,越來越多的網友對其提出了質疑。其一是聽泉鑒寶本人的學歷被質疑造假,此前他的賬號認證為北京大學,網友們也多認為他是出自北大考古系的“專業人士”,鑒寶中所說的一些文物的內容是靠譜可信的,但10月13日,北大校友否認了這一說法,聽泉鑒寶的賬戶認證中也不見了北京大學,而改為了“女子中學”。
其二是其直播間多個連麥的內容受到了質疑,聽泉鑒寶的直播間充滿了戲劇性,在這里觀眾可以看到盜墓者在盜墓現場打著手電筒看“貨”的,超級富豪展示奢侈珠寶的,還有三星堆風格造型的青銅器說這是“祖上傳下來的”,男朋友的掛墜鑒定了一看是人頭骨的,拿著罌粟來鑒定的,出租屋里擺放著石頭樹枝一通分析后變成鬼屋鎮邪的都市傳說……
對此有不少網友質疑過聽泉鑒寶直播連麥的真實性,因直播間中出現的諸多古玩文物若為真品恐有犯法之疑,因而質疑其中有劇本擺拍的成分,比如在連麥人拿出三星堆風格青銅器的直播片段切片中,就有網友提出了質疑“這些人怎么敢連線?而且那么不尊重法律,還在那里嬉皮笑臉的?!薄斑@是三星堆的工作人員鬧著玩的?”“博物館里難道是假的,真的在他家?”也有從事古玩收藏的業內人士發聲認為網絡鑒定古玩文物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是存疑的,簡單的通過攝像頭拍攝觀察難以判定文物真假與否,文物鑒定不僅需要眼看,還需要通過手觸、稱重等諸多方式判斷文物的質感、分量,亦需要文獻進行佐證,從而對文物進行真偽鑒別,年代斷代,價值評定,這些這是網絡鑒寶很難做到的。
聽泉鑒寶如何拿捏流量密碼
記者搜索短視頻平臺發現,在直播連麥鑒寶賽道上的博主還真不少,魚龍混雜真假難辨,但其中流量最高的當屬聽泉鑒寶,聽泉鑒寶能不斷漲粉不僅是因為此前有北京大學考古系的專業背景背書,網友將之視為“電子榨菜”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其連麥直播給足了情緒價值,直播間中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出現的文物更是叫人大開眼界,一會是令人脊背發涼的都市傳說,一會是震驚三觀的神秘巨富家族,還有來鑒定青花瓷結果掏出一把老公藏的私房錢這樣的幽默故事,看他的直播就像在看一個個短劇,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充滿了趣味性。
主播本身的風格也十分有趣,其直播完全的消解了大眾對于傳統文物鑒定的具有嚴肅性和學術性的印象,轉而變成了一場大型脫口秀,主播豐富夸張的表情令觀眾捧腹,爽點一個接著一個上讓人看著欲罷不能。不過這樣的直播對于文物鑒定和文物知識的傳播是否真的有所助益仍存在爭議,一方面其直播間確實會輸出一些文物相關的知識,呼吁觀眾注重文物保護,但是戲謔式的鑒寶將文物稱為“猛貨”“狠貨”“好貨”也讓一些人感到不適,并不認可這是宣傳保護文物的正確方式。
盡管聽泉鑒寶的主賬號一直未開啟帶貨,保持公益鑒寶,但并不意味著其沒有進行商業變現,聽泉鑒寶本人與某游戲和某地圖導航軟件均有跨界合作,也與某牙膏品牌進行過連麥直播,相關產品銷量喜人,此外聽泉鑒寶旗下還有多家公司,其中包括了文物商店、傳媒公司等多個領域,還注冊了“聽泉嚴選”等商標。
鑒寶直播何去何從?
在十來年前短視頻還沒有流行起來的時候,鑒寶節目就已風靡一時,各個電視臺播出的鑒寶類綜藝節目也是觀眾們最喜愛的下飯節目之一,這些節目往往會邀請有著各類響亮名頭的專家來做鑒寶,素人帶著自家的寶物前來鑒定真偽,專家鑒定為真嘉賓驚喜萬分,專家鑒定為假嘉賓失望或者嘴硬死不承認和專家來一番辯論,這些都是節目的看點,但是因為個別鑒寶節目過度娛樂化,宣傳錯誤的投資理念,2012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就進一步加強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規范和管理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廣播電視機構對照通知規定進行全面檢查。
其中提及了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的內容必須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相關法規的規定。節目中出現的用于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節目中出現的用于鑒定的文物必須為法律規定允許買賣的文物;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不得從事文物的商業經營活動,不得利用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開展模擬交易、廣告推銷等文物商業經營活動。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要堅持正確導向,科學展示文物鑒定的復雜過程,明確提示投資文物收藏的風險,文物估價要提供市場依據等相關內容,還要求文物鑒定類廣播電視節目要內容真實。不得編造文物流傳故事、誘導“持寶人”杜撰虛假收藏故事等規定以確保節目展現信息的真實性。
近些年來,鑒寶類電視綜藝節目有,但熱度已遠不如從前,但鑒寶卻在網絡直播間里生龍活虎起來,直播鑒寶所具有的強烈的在場感遠比看電視節目來得刺激,雖然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但直播鑒寶的真實性和專業性非常值得質疑,2024年4月,《關于促進網絡拍賣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明確指出,要加強網絡拍賣活動的監管執法,網絡直播鑒寶雖然是個好玩的電子榨菜,但也不可成為平臺監管的“法外狂徒”,更要警惕變成非法文物交易的溫床。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