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9年,海綿寶寶再度登陸中國內(nèi)地大銀幕。
大事發(fā)生!比奇堡竟被連根拔起!
當家園遭遇危機,為了帶比奇堡和朋友們回家,海綿寶寶聯(lián)手松鼠珊迪開啟了一場歡樂的陸上大冒險。
本期節(jié)目我們邀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江逐浪,一起來“開箱測評近日上映的電影《海綿寶寶:拯救比奇堡》。
評分大跳水
《海綿寶寶:拯救比奇堡》豆瓣開分為6.0分,在國外IMDB的評分則低至3.7分。時隔九年再次見面,海綿寶寶卻沒有給我們帶來驚喜?
電影嘗試將一個15分鐘的故事拉長至86分鐘,典型的好萊塢式的集中情節(jié)在拉長后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跌宕起伏,顯得有些單薄;同時,過分追求創(chuàng)新也失去了《海綿寶寶》系列原有的伴隨式的、碎片化式的松弛感。
對于大電影的“慘淡”評分,江逐浪直言:“我們中國觀眾還是手下留情了。”
海綿寶寶淪為“小透明”
新一篇章的故事以松鼠珊迪為主角,海外版的電影片名也以珊迪為主角命名為《珊迪大電影:拯救比奇堡》,然而,在國內(nèi)上映時,影片則以“海綿寶寶大電影”作為宣傳賣點。
對此,有觀眾評論說,“我從來不需要珊迪的背景故事,讓它留給想象力總是更好的。”
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引進的動畫版本中,珊迪的號召力遠低于海綿寶寶。用相聲來做比喻,過去的動畫劇集中,一直是海綿寶寶作為逗哏,珊迪、派大星、章魚哥、蟹老板等其他形象充當捧哏的角色;而在《海綿寶寶:拯救比奇堡》中,珊迪成為了逗哏,是推動情節(jié)的核心人物,甚至最后問題的解決也歸功于珊迪和她家人的共同努力,海綿寶寶則變成了珊迪的捧哏,影片的“含綿量”有所縮水,違背了觀眾的預期。
珊迪缺少“人物弧光”
電影花費了大量筆墨來描寫珊迪和她的家人們,卻并沒有給他們塑造出人物弧光。
江逐浪:影片太想表現(xiàn)好萊塢式的強邏輯,然而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故事情節(jié)不夠跌宕起伏,人物形象也缺乏弧光。珊迪的家人們一出場就在努力地幫助珊迪解決問題,并沒有因為珊迪的選擇而對她從質(zhì)疑到信任理解并鼎力相助的過程,所有的形象都比較扁平,沒有大悲大喜。
同時,電影中珊迪之外的朋友們戲份較少,蟹老板、章魚哥、派大星這些我們熟悉的角色出場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因此,很多大朋友在觀影時很難被帶入到童年那個五彩斑斕的比奇堡。
真人形象夸張呈現(xiàn)
破壞畫面美感
電影的后半段將真人和動畫相結(jié)合,真人反派以漫畫式的丑角表演登場,試圖通過模仿動畫形象來打破次元壁。然而,其夸張又愚蠢的表現(xiàn)與現(xiàn)實生活的背景板相比充滿了不協(xié)調(diào)感,也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割裂感和不適感。
比如,電影有一幕中海嘯女士的頭和魚結(jié)合在了一起,如果用動畫的形式去體現(xiàn),我們會覺得很可愛。但到了真人世界里,頭離開機械身體居然還能夠在魚頭里說話,就顯得過于玄幻和夸張。
我們從來不會用科學的標準去評判動畫世界,但是我們一定會下意識地用科學標準去要求一個真實的現(xiàn)實世界。所以當你在現(xiàn)實世界中出現(xiàn)類似的夸張的一幕的時候,一定會產(chǎn)生割裂感。
江逐浪:在以往的動畫作品中,二次元世界與三次元相結(jié)合,往往是極端的理想化與極端的真實對撞,通過反差讓我們反思很多問題。但是,海綿寶寶這部電影里的三次元的世界做得太像我們一般的喜劇電影了,它的世界價值特別地架空和抽象,缺乏很多現(xiàn)實生活中該有的細節(jié),充滿了不真實感。
與動畫作品相比,此次《海綿寶寶:拯救比奇堡》則顯得有些進退失據(jù)。“經(jīng)典IP在改編成電影作品時,一定要認真地對故事重新進行架構(gòu),在不失人物特性的同時,要保留IP的喜劇風格。”江逐浪強調(diào)說。
《海綿寶寶》系列作為童年的經(jīng)典動畫,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美好的幻想: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有一群快活的朋友們,即使生活的大錘砸向所有人,他們始終樂觀且勇敢,這樣的生活仿佛就是我們心中“不無聊的大人”世界。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黃色海綿”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